- 阅读权限
- 20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15-8-4
- 帖子
- 470
- 积分
- 3037

- 经验值
- 3025
- 爱心活力豆
- 0
- 宝宝生日
- 2014-07-08
- 地区:
- 雁塔区
- 街道:
- 等驾坡街道
|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其生理、心理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年龄越小,这种发展越明显、越快。儿童心理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必须以心理学知识做基础,正确和充分认识这些因素的作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遗传性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即可以把祖先的一些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这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奠定了个体差异的初基础。“无脑儿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和“唐氏综合征”等患儿,由于他们不具备正常人的遗传素质,从而导致神经系统遗传缺陷病,使他们不可能达到正常儿童的心理。对一般儿童来说,遗传因素不仅影响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的形成。不同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特征,奠定了其气质类型的基础,为智力品质和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朝向某个方向发展的条件。社会性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中,主要是环境和教育。环境固然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人类的自然环境也带有程度不同的社会性,因此,所谓环境就主要指社会环境了。至于教育,我们都了解,主要指有目的、有组织、有方向地对儿童的具体引导。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重要的部分。社会环境的作用社会环境可以使儿童通过遗传心理将前面所提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人的后代如果不是生活在社会环境里,即使遗传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人的心理。比如狼孩的事实已被我们熟知。再如1920年在印度卡萨尔山的一个小村里,有个两岁的男孩被一只雌豹衔走。3年后,那只豹被打死,人们在豹穴中找到这个男孩,当时已5岁的孩子不会说话,不会直立行走,用四肢爬行,爱捕捉小鸡,并像野兽一样把小鸡撕碎吞食光。他没有人的心理,而只具有动物的习性。后来,虽经过几年的教育,逐渐恢复了人性,但他的心理一直没有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家庭剥夺的作用在近代,有许多不正常家庭造成早期被剥夺了社会环境的儿童,他们由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没能变成现实。比如1983年在我国辽宁省发现一名女孩,他的生父是聪明的聋哑人,母亲中度智残,养父又不喜欢她。她家以养猪为业,猪圈与住房无明显界限,她从小大多数时间和猪在一起,刚学会爬就跟在猪后爬,刚学会走就经常跟在猪后走,跟猪崽一起吃猪奶,挤在大猪中间抢猪食,经常模仿猪的动作和行为。这种特殊环境使她形成了许多类似猪的习性。但她同时又和父母交往,学会了穿衣、吃饭和简单的谈话,当被发现时已经8岁4个月,智商仅39。不能辨别性别、颜色、大小,不懂高低,没有数的概念,单词句含糊不清,情绪多见喜、怒、愤,极不稳定,任性、执拗、易激怒、不知羞耻、孤独冷漠,不会与小朋友玩耍。经过三年的教育训练,她的智商从39提高到68,达到轻度弱智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由此可见,具备正常遗传因素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发展也会受到环境的重大影响。社会生活条件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受社会生活条件的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这给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儿童和当今的儿童相比,无论从精神面貌还是智力水平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聪明懂事,能说会道,有理想,有志气。这是因为社会制度变了,经济发展了,条件改善了,这些都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和复杂的内容。教育条件的作用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从幼儿园到各级学校,都是由教育者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通过教育,既可使有良好素质的儿童充分发挥才能,达到更高的心理水平,也可以改善和弥补有缺陷或低能儿童的心理发展上的某些不足:既可以提高和巩固社会环境的教育效果,也可以控制和抵制不良影响对儿童的侵蚀和毒害。教师和家长在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通过他们耐心细致的工作,充分体现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家庭因素的作用在社会条件各因素中,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家庭教育,家长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儿童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包括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学校,父母是儿童的任教师。儿童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是以后心理发展的基础。儿童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性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特别是特殊才能的形成,家庭影响是关键因素。比如小画家娅妮生长在广西一个美术工作者家庭里,从小跟父亲涂涂画画。她喜欢动物,爸爸给她买了一只猴子。她与猴子这个新朋友朝夕相处,就画起猴子来了。她画的猴子千姿百态,生动活泼。在父母的、老师的指点下,她进步很快,4岁、8岁时曾在上海举办过两次画展。应当指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客观因素(社会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成为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如良好身体素质的儿童往往产生对自己较高的心理要求,而要求较高又使他们身心更好地发展就是这种良性循环过程的具体体现。P19-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