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24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宝宝妈

博士

Rank: 16

经验值
399261  
爱心活力豆
62  
宝宝生日
2007-09-22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太乙路街道

Medal No.11 手机直播达人 智慧女王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09:08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1、饮水量要适当  正常人每天清水的摄入量为2000ml~2500ml。太少,体内废物代谢不出去,影响身体健康;太多,则会加重肾脏负担,也非常不可取。
3 Y1 P8 T- o( l) {5 N5 I" f2、早晨第一杯水喝什么2 ?/ Y1 T# b8 e6 l8 n, \
  许多女人把起床后饮水视为每日的功课,图它润肠通便,降低血粘度,让整个人看上去水灵灵的。但早晨这第一杯水却不能乱喝。牛奶、碳酸饮料、果汁、冷水以及盐水、菜汤、肉汤都不合适作为早上第一杯水饮用。温开水或温水冲调的蜂蜜比较合适早上起床后饮用。
1 K+ R7 R" O& P1 W$ ]8 c  3、餐前半小时补水最养胃
1 U" Z; K# s6 V. R. z/ L, A. y  吃饭前半小时补水,既不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还会调动食欲,调节体内无机盐浓度,减轻饭后盐分摄入过多引起的体渴。$ J6 H1 \/ G' S
  4、绿茶保健康. Q, j; v+ p5 h
  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最好冲一杯绿茶给自己,即提神醒脑,又能抵抗辐射。这里说的绿茶是茶叶冲的,不是市场上卖的茶饮料。要知道,茶饮料里茶的成分非常少,含糖量却非常高,经常饮用对体重有很大影响,听说过有人因为暴饮甜饮料而罹患糖尿病的不幸遭遇呢。
2 A/ {- {$ h8 }( A% d$ U  V7 \  5、识破“花样”水( t. }" S; Q, C, v' F% K. J
  纯净水,经多重过滤去除了各种微生物、杂质和有益的矿物质,突出的是饮用的安全性,它是一种软水,许多人认为它不够营养,长期饮用不利健康,可是这种观点未被证实。
: `8 o% C1 w% l5 M5 a  矿泉水,是种自然资源,由地层深处开采出来,含有丰富的稀有矿物质,略呈碱性,应该更有利于健康,但是不排除有机物污染的可能。
0 j, n% @% W' D0 `) ^' k  矿物质水,在纯净水中按照人体浓度比例添加矿物质浓缩液配制而成的人工矿泉水,标志着饮用水科技的新高度。
2 S( o9 l. ]3 y$ P" _/ W+ I0 \, e$ q9 ?$ E+ X' \
  6、运动后要补水+ \" L- a& ]. v, U, T; V7 @5 @
  运动后体内极容易缺水,所以一定要补水。补水要掌握以下原则:8 l* y; J1 s; Y4 Y9 h) Z: R/ l
  a.不能渴时才补。因为感到口渴时,丢失的水分已达体重的2% 。& R8 A( y" k( b. a/ |
  b.运动前、中、后都要补水。运动前2小时补250—500毫升;运动前即刻补150—250毫升;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120—240毫升;运动后按运动中体重的丢失量,体重每下降1千克需补1升。
. e' x7 h* s: F5 \1 C& }' u  7、记住利尿食物- ]* ~3 q2 y* v9 z9 ]8 f  I
  只注重饮,不注重排,很容易让身体浮肿。利尿食物是指能增加身体水分排泄的食物,如西瓜、咖啡、茶等含有利尿成分,能促进肾脏尿液的形成;还有粗粮、蔬菜水果等含有膳食纤维,能在肠道结合大量水分,增加粪便的重量;辛辣刺激的成分能促进体表毛细血管的舒张,让人大汗淋漓、体表水分流失。补也好、利也好,都是达到身体水分平衡的手段。
丁丁妈

上高中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经验值
32322  
爱心活力豆
9  
宝宝生日
2008-02-18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说的很不错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每天喝水怎么喝才最美容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