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8-4-2
- 帖子
- 85
- 积分
- 541

- 经验值
- 456
- 爱心活力豆
- 0
- 宝宝生日
- 2004-10-20
- 地区:
- 新城区
- 街道:
- 新城区
|
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1、前言
手足口病是夏秋季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一般愈后良好。但也不能轻视,尤其是发热不退,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现在我市在个别县区发生手足口病,病例仍呈散发状态。现在,我市社会上有些传言,请大家不要轻信,这种病只是肠道传染病的一种,不属于法定传染病报告范围。目前已有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案。只要我们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控制疫情。
2、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溃疡。绝大多数患者愈后良好,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等并发症。该病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我国自1981年在部分省市发生过流行, 近几年,我省也曾发生过该病流行的报告,今年我省其他市地也有散发病例报告。
3、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一般可自己痊愈。约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发热,初期发热不高,体温38℃左右。发热2天后,口腔粘膜、手足皮肤出现散在点状丘疹,主要见于手掌、足掌及臀部,逐渐成为水泡,周围充血,皮肤上的水泡不痒不疼痛,也不容易破溃,数天后干燥结痂。口腔疱疹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常有拒食、哭闹、流口水等现象。
4、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人与人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患者在患病期间,其口鼻分泌物、粪便及其皮肤疱疹液都具有传染性,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比如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医院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
5、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幼儿对手足口病的各型病毒普遍易感,但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发病后可获得免疫力。
6、如何预防
家庭和托幼机构的传播是本病社会传播的主要原因。迄今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殊疫苗。手足口病应预防为主,最重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饭前便后应及时洗手。在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应尽量避免与患儿接触,同时要搞好家庭卫生,勤晒被褥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干净、变质的食物,把好病从口入关。
托幼机构,要坚持晨检制度,注意观察儿童体温,口腔和手、足等处,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做好日常用具的消毒。手足口病患者隔离治疗一般要一周以上,直到热退,丘疹消退及水疱结痂。症状较轻的患者可留在家中隔离。
7、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区别?
(1)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属人畜共患疾病。手足口病的发生与食用猪肉等肉类食品没有任何关系。
(2)口蹄疫传染源是患病的牛、羊、猪等动物。只有先出现动物疫情,才有可能使人患病,目前,还没有动物疫情发生,更不会有人间口蹄疫疫情。
(3)发病人群不同: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很少有超过5岁以上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