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48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2Rank: 2

经验值
53112  
爱心活力豆
40  
宝宝生日
2005-02-12 
地区:
莲湖区
街道:
莲湖区

Medal No.1 Medal No.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1:47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十分重视教育,最常见的口号就是,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其实,人多一生可以视为一场马拉松。大家都知道,短跑的时候,起跑十分关键,而马拉松,起跑所起的作用应该说不是最为主要的。以此,看到许多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陷入了很多误区,想起多少,就列出来,大家一起跟帖讨论哟,只有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一、过分保护,过分替代,过分限制。在家庭教育中,过分保护,过分替代目前已经成为普遍行为,这使孩子从小失去了锻炼机会,导致孩子的成长结果与家长所期望目标的差距越来越大。 比如,一些孩子可以做的事情,父母以各种借口,全部包办代替了。带亮亮上绘画课,看到所有家长,都在课程结束后,帮助孩子收拾桌子,孩子跑来跑去,家长在整理蜡笔、收拾画夹。我们一直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因为,亮亮的东西,他自己收拾,我就在旁边看,从来不插手,这学期开始,亮亮的速度快了,我们走的也早了。而亮亮在这个班,属于比较小的孩子,很多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所以,当你埋怨孩子什么也不做的时候,当做慢的时候,是否想过,是做父母的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呢?


  二、以书本为准。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教育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因为每个孩子的睡眠时间、饭量、性格和情绪完全不相同,不能按同一个标准模式来要求。 我在大学讲课的时候经常说,书一旦出版,它所传授的内容就已经过时了,书本介绍的是过去式的知识,而我们的社会是在飞速发展的,所以,不能完全相信书籍,要不唯书。也就是说,理解了书本的知识,剩下的就是根据孩子的实际建立适合的教育方法。


  三、重治疗轻预防。任何疾病都有其发展过程,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很多家长怕孩子吃不饱,每天每顿定好量,不吃完,追着、骗着、哄着也要喂完。而对孩子的喝水量却不强求,认为喝多喝少无所谓。一旦孩子身体里水的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得病在所避免。 一个笑话是,有个医生个,开的药方就是回去多喝水。喝水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很多家长,这种吃饭,很少关注喝水。有些能够想起喝水,给孩子的也是饮料之类的。话说,最好的原料,就是白开水。


  四、重知识轻运动。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孩子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与运动分不开。家长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 想想我们很多知识分子,在年富力强时,因为身体原因而早早离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在我们的观念里,学习似乎没有包括体育锻炼。其实,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会让所学知识返回作用的。


  五、手段和目标不清。许多家长常常分不清婴儿成长中的教育手段、教育目的。例如,练习搭积木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一些家长则把要求定在搭好、搭高上,结果因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怎么也玩不好,不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又如学电子琴,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孩子手的灵巧能力及其对音乐的感觉能力。而很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学会多少曲子了,考过多少级了,这样的重压,反倒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值 收起 理由
yaoshaoru + 10 精品文章

总评分: 经验值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经验值
21343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2004-12-25 
地区:
未央区
街道:
教育问题现在每每想起都头疼啊!急功近利的时候多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幼儿教育的误区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