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9-11-1
- 帖子
- 1358
- 积分
- 9611
  
- 经验值
- 9611
- 爱心活力豆
- 5
- 宝宝生日
-
- 地区:
- 街道:
|
本文为转贴,作者:ljwh07
日前,从一则新闻上看到一位奥数获奖选手在面试时惨遭淘汰的对话。当时,该学生真实地谈到了自己的想法,指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挣钱,为了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结果国外参加面试的洋名校教授认为他“过于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难以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很多人在为该学生扼腕叹息的时候,也在反思我国“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忽视了情感教育。本人却对给洋教授的言辞感到万分不解,甚至鄙夷。如果该教授的教育理念是代表了美国教育的理念的话,美国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虚伪呀!
记得中国初高中课本里面就记载了华盛顿、林肯小时候的故事,哪些故事是要告诉人们美国精神的本质是人的诚实。现在,一位东方的中国学子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美国教授却极为不屑,试问他是希望中国学生诚实还是不诚实呢?而且一些中国人的评论中将该学生的诚实的说法说成是我国教育的失败,试问这是引导我国其他的高中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是诚实地回答自己的心声还是虚伪地迎合呢?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个高中生,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成型。可是该洋教授就断定该高中生的自我将难以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个评价看似非常有道理,却又完全是对教育功能的误解。
洋教授首先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在其选人的标准上,显得很“霸权”,以致他的评论看似很有道理。洋教授的“霸权行为”在于他首先对面试的选人标准进行了设定,即“我认为那些将来能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在他看来,将来能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必须是现在就具有这种想法的人。
可是,该教授是否选择性地忘记了教育无论是从工具论还是手段论看,人们接受教育是希望通过它去改变自己的,特别是对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高中生来说,更容易改变其道德观念。洋教授忘记了教育的教化功能,他想到这个学生的“思想观念”不符合他自己的教育理念设定,因此应该放弃他。可是,他为什么不想到这样的学生正是需要他进行教化的对象呢,他为什么不会想到通过美国的教育环境去影响和改变该同学的教育理念呢?
如果美国的教育环境也如该洋教授所设定的那样,美国人都是为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学习,那么让这个没有这种理念的中国高中生融入到这种环境里面,是不是可以把他培养成为他所认为的哪种人呢?也就是说,这个高中生应该正是美国教育环境所需要“拯救”的对象呀,为什么又拒绝了他呢?而且还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人感觉美国的教育理念好像是高高在上的!
美国确实有很多慈善家,很多人在社会上赚钱后会回馈社会。但是接受过西方经济学熏陶的人都知道,美国以经济人的行为参与经济活动,以社会人的思想实施社会救济,这两者是否在教育理念里完美地融合了呢?从美国学生来看,很多人大学毕业之后是选择就业赚钱,从读博士的人数来看,从事科研的大部分是国外留学生,美国学生一般选择攻读难度较小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位。最后,美国的财富大部分掌握在较早开始就业的美国人手中,而为美国社会创造巨大价值的高学历科研工作者,则是一个打工仔。
因此,美国的教育是让自己的国人去赚钱、去当老板,而让那些国外的人去做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虚伪呢?
每个国家都希望培养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这也是教育的所在。
这位美国的洋教授,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在其选人标准上,让中国年轻人首先成为他的顺民,无论是否诚实,先要与他的理念保持一致。其次,到了美国之后,可能会宣扬人们去通过学习知识、科技去成为他们所设定的更有价值的人。他们难道是想让将会成为他们教育理念顺民的留学生们忘记一个道理,钱不是通过知识和科技去获得的,而是通过对人的利用去获得的。谁掌握了人,谁才拥有最大的财富,但这个人不管诚实与否,不管教育是否有教化功能与否?
虚伪的洋教授,虚伪的美国教育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