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8-12-3
- 帖子
- 115
- 积分
- 1097
  
- 经验值
- 1081
- 爱心活力豆
- 0
- 宝宝生日
- 2005-12-01
- 地区:
- 其他
- 街道:
- 其他
|
新生兒由於體質的關係,發生「新生兒黃疸」的機會比西方白種人來得高,約有八、九成的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雖然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卻有一些父母對此缺乏知識和觀念,有些因而造成孩子一生無法彌補的傷害!所以我們在此就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帶領大家認識「新生兒黃疸」。
什麼是黃疸?
人體血液中有一種成份,稱為「膽紅素」。在健康的成人體內,血中膽紅素濃度會低於1mg/dl。若血中膽紅素的濃度高於2?2.5mg/dl時,皮膚和眼白就會泛黃而出現黃疸的情形。但在新生兒時期,情況比較不同,通常血中膽紅素濃度在6?7mg/dl時,才會開始表現出黃疸。為什麼新生兒特別容易發生黃疸?
張瑞幸醫師指出,較大的小孩或成人,除了有血液或肝臟的問題外,身體都會正常的產生及排除膽紅素,所以不會黃疸的情形。新生兒血液中的紅血球濃度較高,紅血球的壽命又較成人為短,所以每天紅血球被破壞後產生的膽紅素較多。但是新生兒的肝細胞功能又不夠成熟,來不及處理這些較多的膽紅素,加上經由腸肝循環再回到肝臟的膽紅素比例也較高,所以新生兒特別容易發生黃疸的問題。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則說明,胎兒在母體內時氧氣濃度較低,所以血紅素必須偏高,以攜帶足夠的氧氣,這時新生兒的膽紅素大約是18mg/dl。出生之後,就不需要這麼多紅血球了,被破壞代謝之後產生的膽紅素會經由肝臟排泄出去,所以膽紅素會在2週內降到約12mg/dl左右;但若肝功能較差,來不及代謝出去,就會形成「新生兒黃疸」。
需積極治療,以防出現嚴重「核黃疸」
新生兒黃疸經過積極的治療,大多不會留下後遺症。但若血中「未結合型膽紅素」濃度太高時,則這種脂溶性的物質會進入腦組織,造成腦部細胞壞死,引起神經學上的症狀,並留下後遺症,這種情形稱為「核黃疸」,又名「膽紅素腦病變」。在急性期,孩子會有活力降低、食慾不佳、大小便次數減少、體重下降10%以上、疲倦或躁動、哭聲改變等情形。更嚴重則會抽筋、昏迷甚至死亡。幾個月之後則會表現出肌肉張力異常、智能障礙、聽力異常、痙攣、手足徐動症等情形。
可見新生兒黃疸雖然是常見且不難處理的疾病,但若家長或醫護人員未能適切診斷及治療孩子黃疸的問題,還是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結語
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大部分的家長都可以從多方面得到醫療資訊,看診就醫也大多不是太困難。當您喜獲新生寶貝時,別忘了多閱讀正確的育兒資訊。當小寶寶食慾差、有脫水現象、出現黃疸(在家中時可利用上述目測法)時,應請小兒科醫師診察,看看孩子的黃疸嚴不嚴重?需不需要治療?還是在家觀察就好?特別注意35~36週出生的早產兒,有較高的黃疸機率,但卻容易被忽略。
倘若新生兒的父母們都能具備正確的觀念,適時尋求醫療幫助,配合醫師提供孩子適當的治療,相信新生兒黃疸應該不會威脅到孩子一生的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