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5 | 浏览: 129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2Rank: 2

经验值
110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4-2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9 15:13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一、 面条像腰带
俗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盛产小麦。小麦也就成了关中人的主要食粮之一。而面条则是关中人最主要的饮食。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并称之为“biangbiang面”。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肉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
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whhj1123008.jpg




Rank: 2Rank: 2

经验值
110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4-2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本帖最后由 无极老先生 于 2011-10-29 15:29 编辑

二、 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用麦面制成面坯,在铁锅上烙烤而成的一种饼子。它既是陕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随身携带的干粮。关于锅盔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锅盔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帮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的;有的说,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因为是用头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锅盔。不管怎么讲,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陕西人做锅盔,将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动,只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
里,用麦秸火慢慢烙烤,并用微火煨熟。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数八天也不会变味。陕西农村的铁锅都很大,直径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很象一个锅盖。这大概也是陕西人纯朴性格和豪爽气度的一种显现吧。  

whhj11230010.jpg


Rank: 2Rank: 2

经验值
110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4-2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本帖最后由 无极老先生 于 2011-10-29 15:29 编辑

三、 辣子是道菜
陕西盛产辣椒。陕西的辣椒色红个长头尖,味极辣,当地人俗称“线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国外,被称为“秦辣”。人们普遍认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 陕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厉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当作一种调味品,而陕西人则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菜吃。陕西人吃辣子,是先将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干,再用舀子捣成粉状,经过筛罗,再让上细盐,最后用较多的滚油泼一下,就成了当地著名的"油泼辣子"。这种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这种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具有开胃、下饭、增进食欲之功效。

33.jpg



Rank: 2Rank: 2

经验值
110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4-2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本帖最后由 无极老先生 于 2011-10-29 15:30 编辑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村头宅边。每到吃饭时,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饭,一边津津乐道地啦着话,什么变换花样的饭菜,大家甚至还要互相品尝一下,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陕西人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时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whhj11230014.jpg



Rank: 2Rank: 2

经验值
110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4-2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本帖最后由 无极老先生 于 2011-10-29 15:30 编辑

五、帕帕头上戴
陕西的关中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梁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有服装大多是黑色的。 这大概与秦始皇以水为德,崇高黑色的遗习有关吧。关中农村的老年妇女,差不多人人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种帕帕的实用性很强,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

whhj11230015.jpg



Rank: 2Rank: 2

经验值
110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6-04-2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本帖最后由 无极老先生 于 2011-10-29 15:30 编辑

六、房子半边盖
由于我国幅源辽阔,各地民居的式样都各不相同。但是像陕西这半边屋的建筑式样,却实属罕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却迅猛的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产生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怪胎――房子“半边盖”。这种“半边盖”的房子,看起来是一种奇特的形样,实际上这是人口膨胀的一个危险信号。我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半边盖”的房子可能会有减无增,直至消失吧。

whhj11230016.jpg



Rank: 3Rank: 3Rank: 3

经验值
29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蓝田县
街道:
本帖最后由 上官飞飞 于 2011-10-29 15:20 编辑

七、姑娘不对外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为吃饭而发愁。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池于他乡异地。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们不远嫁,主要原因是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应,互为亲戚的双方好走动。

whhj11230017.jpg



Rank: 3Rank: 3Rank: 3

经验值
29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蓝田县
街道:
本帖最后由 上官飞飞 于 2011-10-29 15:20 编辑

八、睡觉枕石块
歌谣为证:三秦楞娃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燎的太,醒脑提神金不换。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陕西。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而且,陕西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当然,陕西人一般后脑勺比较扁平较多,笔者经过仔细考证,道是怀疑这扁平的后脑勺,是不是和祖先爱枕着砖头的睡觉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小的时候,夏日酷热难耐,家里人都愿意在外面的空地里乘凉,有时候,晚上就睡在外面。当铺上一叶凉席,头枕在冰凉的石块上,听着爷爷讲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一会儿,我仿佛就是那故事的主角。等到一觉醒来的时候,看到天上的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露水已经打湿了被角。

2006051615345163873.jpg



Rank: 3Rank: 3Rank: 3

经验值
29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蓝田县
街道:
本帖最后由 上官飞飞 于 2011-10-29 15:19 编辑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人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whhj11230018.jpg



Rank: 3Rank: 3Rank: 3

经验值
29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蓝田县
街道:
本帖最后由 上官飞飞 于 2011-10-29 15:26 编辑

十、唱戏吼起来
陕西民风古朴,关中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关中的主要地方戏秦腔,其特点就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这种说法尽管过分,但是吼上两句戏,对于关中人来说,无论是唱的人或听的人都是很乐意的。在地里干活,累了,吼上两句秦腔,吼得人有劲了,听的人也不乏了;赶马车途中,寂寞了,吼上两句秦腔,吼的人有精神了,听得人也高兴了。每当农闲之季,或者逢年过节,爱唱戏的人们总喜欢聚在一起,吼上几段。这时候,只要弦索(笛子、胡琴等管弦乐器的俗称)一拉,锣鼓一打,附近的男女老幼立刻就会闻声而动地聚拢而来,或当演员,或当听众。这就是既不花钱、又不费事,还十分热闹的“自乐班”。爱唱的、会唱的,都会在"乡党"们的推荐下或者是自报奋勇地吼上几句。这种吼是义务的,不取任何报酬,只要听众们能叫声"好",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了什么大奖。吼的人,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听的人,息声静气,听得如痴如醉。关中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嘹得很。  
秦腔是在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秦腔大约是在明中叶形成的,至明末秦腔已十分成熟,开始向各地流传。到清朝中叶,已在整个中国演出过,广东的“西秦戏”还流向了海外。秦腔进京演出后,曾一度使统治北京舞台的京腔甘拜下风,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也影响到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与发展。秦腔把陕西人那种粗旷、豪迈展现的淋漓尽致,是最能体现陕西人性格的一门艺术,如果你不了解陕西人,那就看一折秦腔戏吧。
赶庙会,看大戏。陕西这块地方,秦腔戏多,庙会也多,煞是热闹。庙会给秦腔戏提供了舞台,秦腔戏则给庙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会不离戏,戏不离会。人们不仅是看,也唱,男女老少,不管是谁,都能哼哼几句。
那时候跟大人们去生产队劳动,记得是在种地,男人们一边扶犁耕地,一边扯着大嗓门唱着秦腔戏,女人们则一边撒种,一边细细品味,不时还和着几句,虽然脚在不停地量地,头上还悬着高高的太阳,但人们并不感觉苦和累,社员们在不知不觉中愉悦地完成了一天的劳作,那真是一幅画家也难以描绘的田园风光。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小时候经常看的是秦腔移植样板戏,直到现在还能唱出几段,秦腔表现英雄人物那种大义凛然的豪迈气概,那真是没治了,就是国粹京剧也自愧不如。无论是“李玉和”,还是“洪常青”,只要站在秦腔的舞台上,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就活生生的跃然于眼前。可以这么说,秦腔是最富于表现力的优秀剧种,是最富于表现人物喜怒爱乐、苦笑忧哀性格特征的一门艺术,难怪老陕这么喜爱呢。记得小时候在看电影秦腔《三滴血》时,电影刚一开演,全场就随着演员溜唱起来了,那简直是吼唱,就连对白都一字不拉,竟然把电影的喇叭声都给淹没了。现在在陕西,无论是婚丧嫁娶,只要有事,就有戏班子的舞台,就有无数看戏的戏迷。可以说陕西人对秦腔的痴情,秦腔在陕西大地的普及,比起其他戏曲艺术的影响,都是不可多见的。



whhj11230019.jpg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经验值
44769  
爱心活力豆
1  
宝宝生日
null 
地区:
未央区
街道:
张家堡街道

Medal No.11

现在民俗都变味了,也逐渐消失了的感觉。
比如:从前陕西女子不外嫁的传统就打破了。陕西女子开始审度身边的男子,找出自己最心仪的去嫁,而不是从前仿佛“自产自销”的粮食一样,这是历史的进步吧。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12938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7-07-26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我觉得挺好,喜欢陕西人的粗犷豪迈,一点不小气~~
在陕西出生长大,到好多地方去都觉得还是咱这最好~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经验值
44183  
爱心活力豆
18  
宝宝生日
2006-04-28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乐乐妈

大学毕业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经验值
135397  
爱心活力豆
79  
宝宝生日
2010-11-27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大雁塔街道

Medal No.11


凡妈

上小学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经验值
4458  
爱心活力豆
1  
宝宝生日
2007-02-15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Medal No.11


Rank: 2Rank: 2

经验值
277935  
爱心活力豆
83  
宝宝生日
2008-03-02 
地区:
街道:

Medal No.5 Medal No.11 手机直播达人 乐游女王

不错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陕西十大怪新解,老陕的民俗是宝啊~~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