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力
书法学习,少不了良师益友,但更取决于“自学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初级、中级、高级书法教学的各个层次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书法教学的又一重要任务。
书法自学能力,涉及面广,现择其一、二简述:
一、指导自己读帖
初涉读帖,是需要导师引路的。在读帖教学中,贯穿方法指导,以逐步从“指导”到“指点”,由“扶”渐“放”,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自学目的。
读帖要求,大致分三个层次:
1、是怎样的?该帖总体风貌是怎样的?用笔、结构特征是怎样的?--从而确定其风格、用笔、结构的特征、规律。
2、为什么这样?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再深入读帖,主要涉及到风格与形式的关系、作者的审美倾向及当时社会对他的影响等。
3、如何取舍?在前二层次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包括研究该帖的流传、对后世的影响、前贤如何从中汲取营养以及自己如何取舍等等。
第一个层次,目标是“形似”,第二个层次是“神似”第三个层次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三个层次依次深入,还必须指导科学的读帖方法;
1、本校法。在一本帖范围之内校读,即分析、比较地读帖。例如,先找出若干横画,仔细分析比较其异同,存其所异求其所同,确定其基本写法(笔法),然后再实践;又如选“三点水”偏旁若干个,观察它与右部关系,从中得出与右部的组合规律。
2、互校法。在一位书家范围之内校读,选择其各时期代表作品,例如将这位书家的早期(形成风格期)校读中期,中期校读中晚期,仔细研究其书风、笔法、审美倾向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3、他校法。选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书家代表作进行横向、纵向校读。例如取兰亭的冯承素摹本、虞、褚临本对照分析,剔除其个人风格,存异求同,其同者大体可确定是王的笔法。还可选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几位书家的作品作纵向分析。--当然,这些结论应由学生自己得出。
这样,带有研究性质的读帖,先“学”后“习”,效果当然不同--也许,这样正是抓住了中国传统书法中的最优秀部分。
二、指导自己批改
上述第一层次的,读帖、临帖是初级阶段的,可先由教师指导批改,然后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批改。一般从“形神”两个方面要求:
1、先重“形”似:点画结构、长短粗细、轻重徐疾、提按顿挫,不合处自己批改、纠正。
2、再求“神”似:“形”与“神”,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在形似的前提下,进一步对照原帖,分别节临或全临(按原帖格局更好),重点在总体的“神”,自己批改,不断提高。
实际上在该层次状态,自己批改最为得益。至于第二、第三层次的读帖,随着学习的深入,见识的提高,或求师访友,切磋商讨,指点迷津,但主要是依靠自己“默而识之”了。
三、制订自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个符合自已实际的书法自学计划,是必要的,因为既可克服自己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也可有效的督促、鞭策自己,克服自身的隋性。
学生制订自学计划,教师不必干预过细,适当提出一些建议即可。如:
1、计划要切实可行,不要好高骛远,一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精读一本字帖、一本理论书,过一个阶段再确定另一个重点,这样,字帖一本本地钻,理论书一本本地读,重点各个击破。--在书法上浸淫日久,自然会渐渐地由“浅”入“深”、由“专”而“博”。
2、计划需不断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眼力”的提高,学习计划需根据实际学习的情况予以调整、充实、完善。书法自学能力的培养,当然远不止以上几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自学能力与学生成材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对书法教育工作者而言,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获得乐趣
现在的学生身心压力大、功课负担重,学习书法十分不易;加之初学书法,难于体会到书法本身的“愉悦性”,只感到寂寞、枯燥、单调,所以很难坚持,往往半途而废--如是则书法教学目标的实现、计划的实施,皆成空话。因此,如何使学生从书法学习中获得乐趣,以调节身心、自觉坚持,成了书法教育成败的关键,对此,我作了一些探索,现就教于同道。
一、感受美--营造浓郁的书法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营造书法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美的熏陶,喻悦身心。
1、环境布置:长廊、走廊、教室,甚至家庭书房,都充分利用、精心布置学生的书法作品或著名碑帖(印刷品),使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法氛围之中。
2、组织活动:“六一”节组织学生现场书法表演,教师节组织师生共同挥毫,“老人节”组织“老少同乐”书法活动,春节走上街头,书写、赠送春联等,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学书兴趣,感受书法艺术在人民大众中的深厚基础。同时,我们还应邀在新加坡书法家协会举行《中国江苏崇安少年书法展》,与新加坡中小学生交流书艺;与苏州、扬州、台湾丰原市举行《两岸五地少儿书法展》,与台湾及其他城市少儿进行书法交流。
3、播放音乐:学生在临帖、创作时,辅之以播放《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等宁静、典雅的古典名曲,从中体会书法的节奏,获得书法的愉悦。
二、欣赏美--抓住有利的书法因素
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抓住有利的书法因素,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美--尽管这是初步的。
1、引导欣赏古典名作。选择具有典型书体风格的代表作,复印、放大到满意程度,引导学生欣赏;如优美的“一波三折”线条,极富弹性的戈钩等;对某些汉字发挥合理的联想,如从“山”联想到高耸入云的泰山,由“水”联想到碧波万顷的太湖、一望无际的大海,并逐步提高审美层次。
2、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欣赏方法、立场、角度必须从优秀的展品中逐步教学,体会书法美:如从提按顿挫的节奏中,体会生命的存在甚至作者情绪的变化,并逐渐取得共鸣。
3、结合春游、秋游欣赏书法。风景区的书法、楹联、石刻,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花草树木以及人工的亭台楼阁相互辉映、融为一体,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同样,马路上的“招牌”书法,以及它与整个建筑物的协调、和谐,也在欣赏范围之中,同样能产生“愉悦”。
三、创造美--获得最初的书法乐趣
感受、欣赏美,目的是激发学生去创造美。只有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才会感到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不断探索。
1、随着学习的深入、审美能力的提高,面对古代碑帖,自然会逐步熟悉进而产生敬仰之情,从而自觉地“心摹手追”;当发现差距,主动钻研;当稍有进展,欣喜异常。
2、因势利导,对学生的每一细小进步,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表扬,勉励他们充满信心,去创造书法美,而一旦树立起信心,学生就会自找苦吃,虽苦犹乐。
当然,书法技能、技巧的训练毕竟是枯燥乏味的,但教师只要引导得法,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学习书法就可能成为其自觉追求,甚至终生“乐此不疲”,--这样,书法教学才有可能成功。否则,书法学习,“苦海无边”,谁会愿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