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9-2-12
- 帖子
- 32
- 积分
- 250
  
- 经验值
- 236
- 爱心活力豆
- 0
- 宝宝生日
- 0000-00-00
- 地区:
- 新城区
- 街道:
- 新城区
|
烘云托月---只用一个好方法就能让孩子听话
有些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像下“圣旨”一样要求孩子照办。起初孩子还似乎听话,但随着家长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孩子执行的效果反而越来越差。发展到最后,孩子已根本不在乎你的各种要求了。一些家长甚至发展到老拳相加、又打又骂,孩子和家长走向了对立。
家长为什么费力不讨好呢?其根源不在孩子,而主要在于家长本身的教育方法不当。去年我带女儿去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学习绘画得出了一些启示。起初,学素描时,老师让孩子用线条描一个月亮,或用颜色涂一个月亮。她所绘的画,就是一个月亮。她所画的月亮,就是在她画的地方。接着学水彩画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同样是要孩子表现月亮,老师却要求用水彩表现蓝天、星空、彩云,而在彩云中留出半圆或月芽状的空白,其空白即是月亮。为了表现月亮,却不画月亮。正是画其所不画,但画其所不画也是画,而且表现效果似乎更好。
“烘云托月”方法用在家庭教育上,操作技术的关键是“不明说”“不直说”或者是“除了可以说的话外,不说”。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只要他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一般说来,都有尊重事实、尊重逻辑、尊重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的愿望。指出一个观点违反事实、违反逻辑、违反基本准则,对于驳倒这个观点通常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家长教育孩子也应遵守此规则。但由于家长本人素质的限制、文化教育程度的制约,能否准确判定事实是真的、逻辑是正确的、基本准则是合乎人性的才最重要。如果家长把握不好这一点,教育孩子就会成问题。当然,对于事实、逻辑和基本准则,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你给你的孩子下了那么多的命令,划定了那么多的框框,要求孩子绝对“臣服”,完全按你的意图去做,而你本人并非一定能尊重事实、尊重逻辑、尊重基本准则,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有问题,在孩子的脑海里你的形象就难免不受影响:“你还整天吹胡子瞪眼的命令我呐!你那一套也稀松平常。”
因此,不管你怎么强调“这是老子我说的”,如果你不能做到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就很难使孩子“心悦诚服”。你没有权力把自己的意志粗暴地强加于人,尽管他是你自己的孩子。
如果用“烘云托月”的方法教育孩子,效果就不一样。要求孩子做一件事,不是直接下命令,而是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为孩子点拨。孩子不慎犯了错误,也不必大声呵斥,用“敲山震虎”的方式使孩子能主动认识到犯错误的症结所在并加以改正,避免以后再犯类似错误,使自己今后做得更好,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平时比较擅长数学,一些趣味数学题往往一看就会做,常常被老师请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有一次,我正在帮她清理她儿时的玩具,她半开玩笑地说:“妈妈,我已经学够数学了,不用再学了。”“什么是够了?”我问。“就是满了,用不着那么努力了。”她说。我立即意识到她产生了骄傲情绪,就顺手把积木倒满了一盆,问:“满了吗?”她不解地说:“满了!”我又抓起一把小“雪花片”渗入到积木中,“雪花片”一个也没有溢出来。“满了吗?”我又问。“这回满了!”她面无愧色。我又抓来一把面粉,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满了吗?”我又问。“满了。”她似有所悟。我又倒入半碗水,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我笑着问。她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错了。”
“烘云托月”教育方法的精髓是“不明说”,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悟”,使孩子“悟”出事情的真谛,从而达到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教育境界。尽管有时你很想一下子说出来,但对事情把握不太准时,最好还是能忍一忍。“不明说”,又能使孩子“自悟”——岂不妙哉!
当然,用“烘云托月”方法教育孩子,家长本人应有较高的文化教育素养和个人品质。试想,家长整天吸烟喝酒,玩麻将赌钱,醉生梦死的样子,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论你对孩子要求多严,期望多高,孩子不想学坏都难。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种情况下,用“烘云托月”方法教育孩子往往不灵。
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应首先教育好的还是家长自己。家长素质越高,“烘云托月”教育方法操作水平也就越高。
用“烘云托月”法教育孩子还应注意的一点是,教育孩子应从小做起,越早越好。不能等到孩子“顽钝”得不可管教了再想用“烘云托月”法试验,到那时恐怕想“托月”也“托”不成了。所谓:“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就是这个道理。
—— 《中国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