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182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经验值
3304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7-01-13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张家村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12:03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乐器分类
西洋乐器类:
钢琴 口琴 小号[相近词:中号、长号] 电子琴 架子鼓 长笛 吉他[相近词:吉它] 手风琴 电声乐 萨克斯 单簧管 铜管乐 大提琴 小提琴 爵士鼓 黑管 架子鼓 军鼓[相近词:小军鼓] 黑管 竖琴 排箫 风笛 

中国乐器类:
笛[相近词:笛子、笛箫、竹笛] 箫[相近词:洞箫] 筝[相近词:古筝] 新筝 转调筝 扬琴[相近词:洋琴] 二胡[相近词:胡琴] 巴乌 笙 葫芦丝 琵琶 唢呐 管子 埙[相近词:古埙] 口笛 古琴 柳琴 中阮[相近词:大阮] 树叶 筚篥 擂琴 板胡 贝斯 打击乐[相近词:民族打击乐] 箜篌 尺八 三弦 木琴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经验值
3304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7-01-13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张家村街道

成人或少儿学古筝的优点

      学古筝的好处不管对成年人还是小孩, 其都可以培养人的乐感。《黄帝内经》论述了古筝与人之五脏(脾肺肝心肾)七情间的对应关系,深刻阐述了古筝在调节情绪,疗养神经的作用。
    古筝对成年来说有五大优点:一是声,通过“耳闻”与“神听”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二是情:弹奏古筝表达的情绪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效果;三是意,使听者产生想像和追逐,将听者带入一种现实的意境中;四是速,即古筝具有的快慢节奏和轻重缓急特性,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安静而详和之音可使人心绪平和安闲,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抖擞,对人的思维与反应产生直接影响;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谱。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谱。
而对小孩子学古筝的优点, 可以培养小孩注意的发展,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意志力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学古筝不仅仅能够开发小孩的智力,还可以培养小孩对音乐感悟。注意力的发展:幼儿在演奏时,眼要看乐谱,耳要听音乐,手指要在古筝上准确的移动,手臂要支持手指运动,身体要配合手臂的运动。在整个的过程中,儿童必须集中注意力,否则演奏就会失败。
   思维力的发展:在古筝乐曲中,至少包含两个平行发展的部分,分别由左右手来弹奏,这两部分既有联系又互不干扰,幼儿必须先分清各部分的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立体的结构图才能很好地弹奏乐曲。
   想象力的发展:无论技巧、旋律多么简单,一首乐曲的演奏不是机械的手指运动或单纯模仿教师的演奏,它应该是演奏者对作品的再创造,必须建立在理解、内化乐曲的基础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未曾有声先有情。”幼儿的“情”来自对音乐的创造想象,同样是旋律1231、1231、345-、345-有的孩子认为是小雨点一滴一滴的落下,有的孩子认为是老爷爷爬山,有的孩子认为是星星眨眼睛,为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儿童必然会在日常生活中丰富自己的现象,发展了想象力。
   意志力的发展:俗话说:“勤能补拙”。由于勤奋,即使基础稍差,也能提高能力出成果,而且勤奋的关键在于意志力。古筝学习中技能技巧的熟练,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一个难点有可能要经过上千次的正确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古筝练习有利于培养儿童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持之以恒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 学古筝的好处可增加孩子的乐感,以至以后唱歌跳舞都能很好找到音准,节拍。 甚至,学古筝的好处,在我们古代宋朝的欧阳修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在体”。用学习奏琴的方式,而治愈了疾病。学古筝可以还可以修身养性,治疗疾病, 舒缓身心,凝神定志的优点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西洋乐器类和中国乐器类的分类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