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一般来说对这个学生进行义正辞严的批评,学生会觉得老师和校长是故意要把自己批倒批臭,让自己抬不起头来,于是行为会更加霸道,对老师和校长产生厌恨。陶先生出其不意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 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陶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 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这种出其不意的方法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批评是一柄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确实能促进孩子改错;用得不好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性和自信心,还会造成亲子之间情绪对立。要使孩子愉快地接受家长的批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批评者——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
疾风暴雨的批评反而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抗情绪,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却能启发孩子的觉悟。如何取得批评教育的理想效果,批评者的批评艺术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妈妈发现孩子偷拿了邻居一点小东西,这位妈妈从小见大,孩子虽然只拿了别人一丁点儿的东西,这是个坏习惯,一定要让孩子改掉。这位妈妈不是爆炸式的批评,而是根据孩子的错误举出相对应的例子,把孩子抱在怀里有声有色地述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民 间故事,如果你不改掉这个坏习惯,像事故里的孩子一样,当妈妈看到你一步步走进刑场,会有多么伤心!边讲边渗出眼泪,这时孩子感动得哭了:“妈妈,妈妈我 一定改掉!”让孩子在听事故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收到了教育的效果。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提出:“应该像尊重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我们中国家长的爱心是最博大、最深沉的,可教育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也许学会赏识,正是打开孩子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讲究批评艺术,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