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aley 于 2014-7-7 12:39 编辑
【幼儿发展】幼儿情绪管理(四):当孩子哭哭啼啼
孩子动不动就哭,可能是最让家长心烦的一个事情了。有时候我们能面对孩子的失望,能处理他们的愤怒,但最不能忍受孩子的就是动不动就哭。因为失望、愤怒,大多是和一件比较明显的、具体的事情联系起来,而且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哭哭啼啼则不然,孩子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遇到一点点不顺心的小事就哭。积木没搭好大哭,衣服穿不上也哭,吃饭不合口味更要哭……有时甚至是大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就开始哭哭啼啼了,搞得大人很恼火。 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类型有差异。有些宝宝爱哭泣,有些宝宝爱发笑。据研究,宝宝可以分为难养型和易养型。难养型的宝宝,相对比较敏感,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当他们得到了合适的对待,长大后,感情丰富,更富有同情心,善于与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他们逐渐学会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可以与周围的人简单的互动和沟通。但是,到了某一个时期,孩子又是哭哭啼啼的,让人难以忍受。明明会说话,就是不说,遇到事先哭。几次之后,家长就烦了,“想要什么,你说话。不要总是哭。你这样哭,我怎么知道你要什么?” 孩子在会说话以后,为什么不用语言来沟通,而是先哭?当孩子累了、困了、生病了,身体不舒服,容易有负面情绪,这时候比较容易哭哭啼啼。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其他原因。 当孩子某个时期动不动就哭,还特别粘人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孩子缺少安全感,他们想要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当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主要照顾人改变、家里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有人生病住院、孩子生病之后,这些都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就会变得很粘人,会更容易哭泣。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基地,当他们感觉到不安全时,他们会回到父母那里,寻求关注、支持和力量。等他们感觉到内心安定之后,就会离开父母,重新去探索世界。所以,虽然我们百事缠身,但孩子越是哭泣,我们越是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去包容他们,去关注他们,去爱他们。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可以用游戏力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联接,蓄满他们的“爱之杯”,让他们可以带着满满的爱重新上路。 当孩子慢慢的长大,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大。他们想要做到的事情更多,但自身能力尚不足以支持他们做到任何他们想做的事。这个时候,他们会很挫败。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些孩子生气,扔东西,有些孩子就是尖叫,有些孩子哭。当孩子想做一件事,而做不到时,我们肯定他们做事的心,接纳他们受挫的情绪:“怎么也搭不好积木,真是让人生气。”“那个球好难抓,你有一点失望吧。”然后再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支持,引导孩子深入工作。 我们也可以慢慢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意图。看看别人做出某个行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会把每一件事情都和自己扯上关系。而且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别人孩子会说话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更多的、适合的表达方式。比如学习如何请求别人帮忙,如何借别人的东西,如何拒绝别人等等。这些方法对大人来说很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需要不断的练习。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孩子在遇到事情时除了哭,才会有更多的选择。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小题大做。一点点小要求没有答应她,她哭了;走路没有等她,她哭了;没有找到玩具,她哭了……家长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娇气,动不动就哭。如果孩子以前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没有释放出来,那他们可能在某一件小事上大哭,借题发挥。如果孩子哭闹时,家长用了转移、否定、阻止、批评等方式压抑了孩子的情绪,那么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都会哭哭啼啼的。这一次她不哭了,但是情绪没有释放出来,下一次还会找事儿来哭的。这是孩子疏导自己情绪的方式,我们应该庆幸他们有自己的方式,不让自己一直压抑着。 所以,当孩子哭哭啼啼时,我们需要的是耐心。耐心倾听他们的哭泣,看看哭泣背后的含义和目的,给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