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4 | 浏览: 450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14409  
爱心活力豆
5  
宝宝生日
2002-10-14 
地区:
莲湖区
街道:
环城西路街道

Medal No.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0 15:18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wanwan49:最近和朋友聊天得知道她家人患有糖尿病,就连她家的小猫得了糖尿病,真是从来没听过的wanwan85.gif 不得不说,生活越来越好,很多种疾病也离我们越来越近:wanwan34: 。其实很多的疾病如果说我们不能根治就很失望的话,其实我们可以从日常的生活中做到“防”,让我们真正做到远离疾病!!



:wanwan76: 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几乎占90%以上,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之一。


  1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 50%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些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疗,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达到长期稳定和全面地控制血糖的目的,使人体可长久享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


  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Rank: 2Rank: 2

经验值
22206  
爱心活力豆
8  
宝宝生日
2004-01-31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沙发!学习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经验值
46949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5-07-27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学习
臭甜

初中毕业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经验值
19992  
爱心活力豆
4  
宝宝生日
2008-06-14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Medal No.11

学习
天浩妈妈

大学毕业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经验值
63653  
爱心活力豆
20  
宝宝生日
2006-07-06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学习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糖尿病知识普及之二、糖尿病分类!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