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曾经在比较中美教育中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很长时间以来,对中国的超常儿童教育社会上给予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今天,那些非同一般的“小神童”们该如何被发现,并给予特殊的培养,仍然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个“老师”在讲台上给大家上美术课,一个“老师”在给同学们发上课用的学习用品,另一个“老师”在一边维持上课秩序,下课后,“老师”又把同学们的作业收上来……这是8月30日笔者在位于北京宣武区的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看到的一幕:三个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在当老师,而三个真正的老师在教室的后面看着这些孩子,这是老师在带领同学们做“角色互换”的游戏。 陶然幼儿园是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合作作为超常儿童教育培养的一个实验基地。 何谓“超常儿童”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施建农教授说,超常儿童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是指在智力、才能及非智力个性方面只要有一方面超出一般儿童即在此方面超常,比如说一个孩子具有很好的美术能力、音乐能力等,这部分超常儿童的比例大约能占到10%—15%;狭义是专指智力方面,智商高于一般孩子,即有很好的数学、思维、语言能力等,这部分超常儿童大约占3%左右。另外施教授补充,最近经科学研究又提出两种新的更宽泛的概念,一种是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另外一种是具有领导、组织管理能力。 8月31日,笔者来到北京市第八中学,这所学校于1985年和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市教科所联合创办了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在教学楼里,站满了学生家长,今天是刚刚通过超常儿童测评的新生入学的时间。 普通儿童要通过什么样的测评才能进入“少儿班”?该校少儿班研究室主任赵大恒老师向笔者介绍说,八中采用的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提出的“多指标,多途径,多方法的综合评价”的方针。学生的测试年龄一般是在十岁左右,在儿童大脑天赋水平、后天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潜力水平三个层次上进行测评。除了考查语文和数学的成绩以外,还会重点考查学生在心理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上的潜力,在这些方面要尽量排除文化背景的影响。另外,赵主任说,超常儿童的测评对体能也有一定要求,不仅是因为超常儿童的活动量大于普通儿童,而且孩子的体能也可以客观的反映他的智商值。 “培养超常儿童对个体和大众都是有意义的”
在中国,有很多超常儿童的教育培养班,中科大、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八中、北京育民小学、陶然幼儿园等。中科大少年班主任陈卿介绍说,科大的少年班成立将近三十年,在已毕业的900多名少年班学生中,近80%毕业当年就考取了国内外的研究生。上世纪80和90年代,全国大多数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录取比例不过10%左右,而科大少年班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比例超过了70%,80级少年班的毕业生全部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超常儿童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数量,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如果按照3%的比例计算,我国约有六百万超常儿童。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刘正奎博士认为,超常儿童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些孩子的成功率要高于普通儿童,这样可以防止人才的流失;其次,培养超常儿童不仅体现了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尊重,还可以透过他们的发展规律改进我们对一般儿童的教育工作,无论对于个体还是普遍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超常培养”:集中还是分散
笔者在陶然幼儿园了解到,这些孩子大多是从其他幼儿园转到这里来的,而且曾经不止转过一次园,用陈宁园长的话说“这些孩子在原来的幼儿园太爱捣乱了,老师根本就管不了,只能转园,在原来的幼儿园,老师二十分钟要反复讲一节课的知识他们大多要五分钟到十分钟就能学会了,剩下的时间又不能下课,只能捣乱了,而在这里,我们会根据孩子的需要,刺激他们学习知识,这样的环境更适合他们。” 笔者在陶然幼儿园看到,这里的孩子生龙活虎,和每个小朋友都玩的很好,陈宁园长补充说,“对于超常儿童,要注意个性的全面发展,避免儿童智能过早的只偏于某一方面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所需的能力上,因为在智力上他们已经领先别人了。就像我们刚做的角色互换的游戏,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逐步的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陈宁园长说,孩子是最愿意模仿的,像这样的活动她们还有很多,通过各种练习,提高他们的能力。 然而可以进入专门的超常儿童培养班的孩子毕竟占少数,对于那些仍然在普通儿童中培养的超常儿童来说,施建农教授认为如果教育制度有保障的话,将这些孩子放在普通儿童群体中培养则更有利于他们成长,因为孩子的能力是在环境中得到提高的,多一个环境就会促进他们更多能力的发展,这样才会发展更均衡。同时,超常儿童在普通群体中是比较出类拔萃的,只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些孩子就会很乐于帮助别人,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种提高。 对于很多名校内所设的实验班,施教授认为,尽管这些学生也很聪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为超常儿童,并且占很小的比例,但是学校的学生来源并不是根据一种评测超常儿童的科学方法得到的。另外,两者的办学目的也不一样,前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而后者是为了给超常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所以说,这两者不是一个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