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9-11-1
- 帖子
- 1358
- 积分
- 9611
  
- 经验值
- 9611
- 爱心活力豆
- 5
- 宝宝生日
-
- 地区:
- 街道:
|
从这样的环境中,能走出来什么样的人才?
1、教室是铁皮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丁当之响个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几年以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要用东西把纸压住,否则就会被吹掉。
校园内除图书馆还有个瓦顶之外,教室全部是铁皮屋顶,宿舍则更差,是草顶。教室里夏天更是热的犹如蒸笼,冬天寒风毫无遮拦地穿堂入室。有的校舍建在坟地中,雨季来到时就成了烂泥路。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困难时期,还要常常在警报拉响的情况下躲避空袭。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却走出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屠守锷、朱光亚等
还有一大批如钱钟书、梁思成、朱自清、华罗庚、闻一多、沈从文、吴晗等绝代大师都曾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多年。(上段描述摘自杨振宁的回忆录,描述的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环境。当时的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
2、一个父母皆大字不识的农民的儿子,在农村生长了19年,当初的陕北放羊娃,现在的高层智襄团成员,张唯迎。
张唯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北大校长助理,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
魏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邹东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王忠民:曾任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政府办公厅秘书长,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
这些人从人大、北大、清华、社科院到国务院,几乎统率了当今中国经济圈,他们为中国经济把脉,给高层出谋划策,成为高层智襄团的核心成员。但,他们都曾在农村的艰苦环境中生活过多年,也都毕业于一所在中国并不出名的学校,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当这群人的活跃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央高层决策时,2002年人民日报记者采访这些人在西北大学读研时的导师,原经管院院长何炼成老师。何老师说过一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我的培养,他们也没有显赫的门地。只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大西北,大西北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性格,不怕吃苦的精神,持之一衡的毅力,凭于此,他们蜕变成为今天为中国经济把脉的重量级人物。
现在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早已今非昔比,也不可能让孩子复原到过去的生活,人才也不一定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过看到这些文字,还是在想,对给孩子寄于很大希望的家长们来说,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才更加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