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7 | 浏览: 468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

经验值
63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12-01-15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文艺路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9:11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许多父母认为宝宝的耳屎有害无益,所以常常用牙签、棉签、耳勺等去掏宝宝的耳屎,而且一定要掏干净为止。你是否知道,经常给宝宝掏耳屎,对于宝宝的健康可是有害的哦!


  经常给宝宝掏耳屎有害处
  小宝宝的外耳道还远没有发育成熟,而且外耳道由于大多呈扁平缝隙状,不容易操作,加上耳内皮肤很娇嫩,经常掏耳屎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轻者掏伤耳内皮肤而引起炎症,生疖长疮,严重的可能会把鼓膜捅破,导致宝宝听力损伤。

  临床医生还发现,经常掏耳屎,会使外耳道的皮肤因为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它是良性的,可以用手术的方法切除,但切除后容易复发,而多次复发后就有可能转化为癌症,对生命构成威胁。

  由此,你就可以了解为什么要“善待”宝宝的耳屎了。一般来说,耳屎会随着宝宝的咀嚼、张口或打哈欠的活动,借助于下颌等关节的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耳道,所以你并不需要担心。

  耳屎的作用
  你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一般都认为耳屎是无用的废物,而其实不然。耳屎在保护人的耳朵方面可是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耳屎像哨兵一样守着外耳道的大门,阻止异物侵入耳朵,保护耳道和鼓膜。当空气中的尘埃侵入宝宝的耳道时,耳屎就能把它们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如果有小飞虫飞进宝宝的耳道,一旦尝到苦苦的耳屎,也马上就会“逃之夭夭”。

  同时,耳屎还能起到“消声器”的作用。人之所以能够听到各种声音,是靠外界各种不同的声波传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所致。但如果声波过强,如打雷、爆炸等,鼓膜会因之而受到剧烈震动,容易招致损伤,时间一长,听力就会下降。而耳屎则可以像消声器那样减低声波的冲击,以保护鼓膜,进而保护听力。由于宝宝的听力还处于发育阶段,所以耳屎的这种保护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腻性。假如宝宝在洗澡时,不小心水流进耳中,耳屎就可以发挥“水来土掩”的作用,防止脏水的侵袭,进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的发生。


憩园·枫丹露白

上初中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12309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7-12-21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长延堡街道
是不能经常掏,

Rank: 3Rank: 3Rank: 3

经验值
262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10-11-08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文艺路街道
o 原来是这样啊啊

Rank: 3Rank: 3Rank: 3

经验值
262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10-11-08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文艺路街道
看来我就是个失秷得妈妈
沐沐清筝

初中毕业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经验值
15213  
爱心活力豆
1  
宝宝生日
2010-08-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长延堡街道

Medal No.11

悄悄的说一句,我宝已经1岁半了,我从来没给她掏过,主要原因是我不敢,怕拿不准伤到宝宝。。。
沐沐清筝

初中毕业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经验值
15213  
爱心活力豆
1  
宝宝生日
2010-08-20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长延堡街道

Medal No.11

悄悄的说一句,我宝已经1岁半了,我从来没给她掏过,主要原因是我不敢,怕拿不准伤到宝宝。。。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经验值
209536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0-11-18 
地区:
新城区
街道:
新城区
原来如此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宝宝的耳屎要不要经常掏?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