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虽然不是自己写的,但一直收藏在自己的博客里,因为觉得真的很好,所以拿来分享,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起码这文章让我了解到了西方不同的教育思维。
以下是正文:
记得有一次我同小学老师一起带一群三年级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看到毕加索等人的原作时孩子们一起嘲笑,说,哈哈,太烂了,还没我们班谁谁谁画的好!我本以为西方孩子天生就很前卫.没料到在他们的小脑瓜里,原来也是最认可"画得像"这一传统审美.几次类似的经历让我明白,全世界的孩子们其实在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还很传统.呵呵,且看德国老师下一步是怎样给他们讲毕加索的,小白纸们是怎样"被教育"和"被改造"的.
这是我儿子四年级的一堂美术欣赏课,老师发给他们的"关于毕加索".
下面我就原封不动地把它的文字翻译一下. 标题是: 这七张画是同一个人画的,他的名字叫毕加索.他非常有名. 内容:十四岁的时候,毕加索就已经会完美地写生画画了,最上面那张是他在十五岁时画的她妈妈的肖像,和他二十岁时的自画像.就像你们所看到的,过后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画变换成了许多完全不同的风格. 当这个世界著名的大画家在他64岁时,有一次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他认真的看完了孩子们的画,然后说:"当年我像这些孩子这么大时,就已经能画得像拉菲尔一样好了.(注:拉菲尔是意大利文意复兴时期同达芬奇,米开朗其罗齐名的画家,他画的圣母很美很有名)但过后我用了许许多多年的努力才可以重新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好." 听了他的话,你们一定会对自己画画有信心了吧.只要你想画,怎样画都行.你的画不需要画的像照片一样真实. 如果毕加索一直都在画"真实的画"的话,那他一定成不了这么有名的大画家. 你也可以当大画家,在中间的画框里为你自己画一张自画像吧.(于是,中间那张彩色的是我儿子画的他自己.) hehe,下面继续巩固所学的知识,做练习:
这是孩子们受毕加索的启蒙后,画的脸. 毕加索的"戴帽子的女人",让孩子们涂色. 从剪贴毕加索的自画像和照片中理解体验他的立体主义,三维空间之类的思维.。 这堂课右上角是毕加索的原作复印"伤心的小丑",老师发给每人一张描好大概轮廓的线描,要求孩子们动脑筋,填上色彩背景等,让伤心的小丑变快乐.挺好的创意思维.
左上是毕加索那张"抱鸽子的孩子",老师同样发给每人一张描好的线描轮廓,让孩子们把鸽子换成别的东西,并填上喜欢的背景. 还有一张:
这是一次欣赏完十九世纪点彩派的画后,孩子们用色彩点出的艾菲尔铁塔. 于是现在,浅移默化之后,每当我儿子拿起笔乱涂时,都会跟我强调:"老师说了,不用画的跟真的一样,像真的一样没意思". 所以目前在西方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艺术,对什么是好画的判断,同国内大众的传统观念很不同.因为他们从小所受的艺术教育理念同咱们国内的很不同.那些传统的古典美是属于旧瓶装旧酒了,再好也是属于博物馆里的古董珍品类,而毕加索是新艺术理念的起点,孩子们理应学新知识才是. 其实我的体会是,且抛开艺术理念不谈,在学画画上,国外和国内都走偏了,就像一个只用右腿走,一个只用左腿走,到最后都走不远.应该还是从小学会两条腿一起走最明智吧. 这也使我近来总在琢磨那个美国"虎妈"的育儿经,下面转载一个我读到的文字片段. 呵呵,原谅我从毕加索转向育儿,毕竟艺术只是茶余和饭后,而育儿却是生活和现实,与孩子斗智斗勇... ... 虎妈的孩子们长大是要统治这个世界的,而“意志薄弱”“饱受溺爱”的西方孩子长大后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将能力不足。
“虎妈”的中西教育观——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虎妈”如是说——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其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
比如,由于历史、文化、体制的不同,中西方便围绕人才二字产生了巨大的理念分歧:西方人侧重人,东方侧重才。西方偏好因材施教,东方偏重有教无类。西方尊重孩子内心感受,东方注重适应社会需要,西方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东方以赢得竞争为目标。西方教育成败的标尺是快乐,东方是成败。
这宛如东西方人生哲学的泾渭分明:西方活着的价值在过程的美丽,往往为自己而活,东方活着的价值在结果的辉煌,往往为别人而活。西方人因此说:不自由,毋宁死。东方人因此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假如你设定人活着就是为了苦尽甘来,那东方教育会给你搭设成功的阶梯;假如你设定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生命,西方教育会给你开启体验的大门。
... 十分赞成作者的观点.这也是我在西方多年生活,育儿的最真实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