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aley 于 2014-7-2 07:58 编辑
【幼儿发展】幼儿情绪管理(二):当孩子发脾气
如果你养育过孩子,一定经历过很多次孩子发脾气的时刻。有时候,他们在逛超市时想要买某个玩具,妈妈不答应,孩子就开始大哭大闹,甚至倒地打滚,完全不顾周围人的眼光;有时候,他们早上起来就打开冰箱要吃冰激凌,奶奶担心太凉了,说等到中午吃,孩子就尖叫着踢冰箱、打奶奶;有时候,孩子用积木搭房子,怎么也搭不好,一气之下就把积木踢倒,把它们扔得远远的:“我不玩了!”有时候,我们觉得莫名其妙,孩子似乎是毫无缘由的发脾气,跺脚、跑开、大哭。 这样的时刻,家长通常感觉到很难熬。他们发脾气,往往不分场合,不顾及周围人的眼光,这让家长感觉很尴尬、很挫败,进而很愤怒。有时候我们会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去安抚他们:“别哭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好不好?”或者讲道理:“你家里有很多玩具了,再买的话,家里都放不下了。你这个玩具,不是买过很多个了吗?每次都是玩两天你就不玩了。”有时候自己会被激怒,大声斥责:“哭什么,不准发脾气!有事好好商量。”或者威胁:“再哭,就把你关在屋子里。”孩子经常发脾气,我们难免会认为太惯着他们了,任由他们来,会把他们宠坏。 是的,孩子发脾气,通常会让我们也大发脾气。尤其是在外面或者有外人在的情况下,我们会尽量小心翼翼的避免孩子生气。他们突然生气,会让我们瞬间崩溃,失去理智,进而对孩子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我们应该这样吗?我们是否要严厉管教孩子,不然会骄纵了他们,让他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孩子发脾气,总是有原因的。他们的情绪,通常来自于愿望受阻所产生的挫败感、无力感、沮丧感。从我们的大脑分工来看,我们通常用右脑来体验情绪、情感、感受等,而道理是理性的内容,通常需要左脑来加工。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主要发展了右脑,左脑发展尚不完善。所以当孩子大发脾气时,他们被情绪的巨浪所挟持,无法理性的思考。这时和他们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们完全听不进去。斥责和威胁,似乎会让孩子安静下来,但那是什么在起作用?因为害怕被惩罚、被抛弃,所以压抑自己不要哭、不要闹,变得“听话、安静”。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大发脾气时,努力倾听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们如此生气。我们靠近他们,搂着他们,尝试着说出他们的感受:“我看到你生气了。”“你努力想搭好这个房子,但却总搭不好,你感到很着急吧!”或者,“你太喜欢这个玩具了,恨不得马上就买来玩一玩。”“妈妈刚才拒绝了你,你一定觉得很失望。”当孩子听到妈妈描述自己的感受,会觉得妈妈在努力靠近自己、理解自己,他们会和妈妈产生心的链接,情绪慢慢降下来。当孩子平静下来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看看可以如何解决。慢慢的,我们也能够辨别出孩子容易发脾气的情形,找到诱发线索,这样可以在每一次孩子要大发脾气之前,及时处理。 孩子因为沮丧而发脾气,我们要接纳它,倾听它。这样孩子的情绪才能够正常的宣泄。如果我们压抑了孩子的情绪,那么情绪就会埋藏在心里,越积越多。某一件小事就可能触发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大发脾气。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难以理喻:“不就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怎么会闹得这么厉害?脾气太坏了。”每一件事情,在孩子眼里的价值和重要性,都不是由我们来评判的,孩子就是那样感受的。如果真的是小事,孩子以前都不会因这种事而这样生气,那么很有可能孩子在“借题发挥”,把以前积累的情绪给宣泄出来。这是孩子自己疏导自己情绪的方式,我们更要接纳他们。如果他们一直没有机会宣泄负面情绪,一直压抑下去,就会和自己的感受失去链接。 孩子在情绪之中,有时会扔东西或者打人,这需要家长平静而坚定的制止孩子,给予他们更适合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握着孩子的手,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妈妈不是用来打的,你可以打被子”,“你太生气了,很想把它扔得远远的,但玩具不是用来扔的,你可以扔这个枕头。”记住,平静而坚定。平静,需要我们保持情绪稳定;坚定,需要我们界限清晰,态度坚决。有时候,孩子会在公共场合发脾气,那家长可以将孩子带到角落或者安静的地方,再倾听孩子心声。以免打扰到其他人。带离那个环境,对孩子本身也可能会是一个恢复平静的方法。 最难的地方,就在这里。面对孩子一天几次、几十次“毫无道理”的“坏脾气”,我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会非常恼怒。技巧、方法都容易掌握,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的主体——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却不大容易。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习得适合的表达方式。尤其在公众场合,我们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会想:“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们一定觉得这个孩子脾气太坏了,我真是一个失败的妈妈。”要抵挡住这些想法还真是不容易。 切记,情绪和感受没有对错,行为才有。任何负面情绪都是需要被接纳的,但行为有界限、有规则。我们接纳孩子情绪,并不是说我们允许孩子可以做任何行为。实际上,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是有清晰的规则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在感受到爱、包容、尊重、安全感的情况下,学会适合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