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aley 于 2014-6-30 10:01 编辑
【丫妈育儿谈】幼儿情绪管理(一):当孩子和情绪相遇
小丫慢慢的从复式房子的楼梯上走下来,然后长舒了一口气:“妈妈,刚才我从那个楼梯上走下来,好害怕啊!我小心翼翼的。”我回头看小丫:“哦?那个楼梯看起来很陡呢!”小丫点了点头:“嗯。我的心脏都快跳出来了。”她把手放在喉咙那里比了比,然后就跑开去玩了。 小丫现在能够比较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并表达出来。耳边猛然响起鞭炮声,她会说:“吓我一跳,我好害怕呀。”和小朋友闹别扭了,就扭头在胸前抱着自己的胳膊:“我生气了,不理你了。”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会开心的大叫:“哇,我很兴奋。”没得到想要的东西,会心情低落:“我很失望。”在被批评的时候,也会哭着说:“我很伤心。”…… 这些感受和情绪的准确表达,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对于孩子的正面感受,家长一般都能一起体会。但对于负面感受,就不那么容易了。这里侧重说说负面感受。 当孩子和情绪相遇的时候,刚开始年龄小,可能他们只会哭、尖叫、打人,我们要帮助他们说出他们的情绪。描述孩子的感受,给情绪一个词语,这有助于孩子认识情绪、掌控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席卷而去。当孩子生气、着急、害怕的时候,家长蹲下来,轻轻的侧抱着孩子,看着孩子的眼睛,试着描述孩子的感受:“你看起来有点着急。”“他拿走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你感觉有个小怪物要从心里跑出来了。”“妈妈陪陪你。”孩子听到家长这些话,感觉到家长看到了自己的感受,看到了自己,就会慢慢的平静下来。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孩子的情绪宣泄,不是马上就可以结束的。所以,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孩子的负面情绪下去。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共情。当我们共情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去贴近孩子的心,去感受他们当下的感受,尽量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伤心、生气、着急、害怕,再感同身受的帮助他们表达出来。行为有界限,但情绪和感受没有对错。所有的情绪和感受,我们都要接纳,并帮助孩子表达出来。孩子在生气、伤心、害怕时,我们认可和接纳他的情绪和感受,会让他感觉到“我是被认可和接纳的,不管我现在感觉多么糟糕,我的爸爸妈妈还是会爱我。”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慢慢了解自己的感受,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对情绪的表达也更加精准。 共情的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表现出不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孩子因为害怕、伤心而哭泣时,当孩子因为生气而大叫时,我们往往会说:“没事没事,别哭了。”“别小气了,就借他玩一会儿嘛!”“不就是打针嘛,有什么害怕的?你看别人都不哭。” 我曾经在儿童口腔医院,看到一阿姨牵着小朋友:“你等会儿要勇敢一点。现在已经有人哭了。我们不哭。”小朋友担心的问:“补牙会痛吗?”阿姨:“不痛。”小朋友沉默了,看上去很担忧。阿姨:“你看那么多小朋友都不痛,你也能做到。不要害怕。”说到后面,小朋友开始哭。阿姨急了,大声说:“别哭,没用。别人都不哭。你看那个小朋友,多勇敢。”我看着小女孩一边擦眼泪,一边恐惧的看着奶奶(那个阿姨),一边尽量不哭。阿姨一直让她勇敢,小女孩内心越来越害怕。我坐在她身边,感觉到她那种紧张,我的心在抽痛。 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感受?他们会很混乱,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我的感觉是不是出错了?我明明觉得很害怕,为什么大人说没事?大人懂得那么多,他们总是对的,那就是我错了。”他们也可能把自己和情绪混为一谈,认为自己和情绪是一样的,会觉得自己胆小、懦弱、不勇敢、羞耻。不管怎样,既然爸爸妈妈说这样不对,那我就把这些情绪给掩藏起来,压抑下去,因为它们是“不好的”。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逐渐变得麻木,不会感受自己的感受,会用扭曲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中国人是不习惯于表达自己感受和情绪的。在我们的父辈,他们很少会向亲密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这样做,我很难受”、“你为我做这些事,我很感激”等等这些话是很少说的。他们会用含蓄的、内敛的方式来表达正面情绪和感受,比如为对方做一些实际的事情;他们也会用扭曲的、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指责“看看你,什么事情都不会,只会给我添麻烦”;甚至有时候连正面情绪,也用了反话来表达,让对方恼怒,最后不欢而散。所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首先我们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多加觉察。 情绪就像天上的云,会来也会走。当孩子和感受相遇,我们说出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和感受呆在一起,这样孩子的负面情绪才不会日复一日的累积在那里,等到有一天爆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