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68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2Rank: 2

经验值
169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null 
地区:
碑林区
街道:
长乐坊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10:21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如何解决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新入园的幼儿一般都会出现情绪波动,坐卧不安,甚至剧烈的哭闹,幼儿园教育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期一般持续一到两周。虽然这段时间并不算很长,却牵扯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很大精力,并且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甚至还会诱发疾病,因而如何使幼儿顺利渡过分离焦虑期,是家长、教师和幼儿园必须认真对待的分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幼儿早期的情绪发展中,通过与父母常时间交流和情绪互动,形成了对父母的依恋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种广泛存在于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强烈感情纽带并不陌生。依恋的形成是幼儿开始出现特定社会性的表现。然而,这种依恋却使得幼儿力图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比如父母,而不是接近任何人。例如:一些幼儿只愿意让妈妈陪着睡觉,如果换成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也会哭闹拒绝。当离开父母时,一方面幼儿恐慌、哭泣、尖叫、跺脚等,表现出一种分离防御,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们回到自己身边。如果这种防御行为不能奏效,幼儿就会进入分离焦虑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对父母的依恋,当陌生看护人靠近时,幼儿还会出现另一类明显的不安,即陌生焦虑,他们会提防性地回避或哭闹。分离焦虑加上陌生焦虑,使得幼儿在入园初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绪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在与父母的长时间相处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国外有关研究证明,依恋最初开始形成是在7个月到1岁之间,在2岁到3岁进入特定依恋期,幼儿积极与父母保持特定的联系,并拒绝离开他们。他们把父母作为探索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的“基地”,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边。因此,当他们知道要离开父母时,会表现出吃惊,反对和依附的反应与行为,新入园的幼儿正好处于这个时期,因此很自然地产生分离焦虑。孩子的分离焦虑怎样预防和消除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家长、幼儿园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办法淡化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幼儿的多重依恋;另一方面要培养有二对新的看护人------教师依恋情绪,消除陌生焦虑。家长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入园面对孩子的适应困难,家长心态起重要作用,据了解,入园适应困难的孩子,其家长多是忧心忡忡地,有的是孩子在墙里哭,家长在墙外哭,家长的分离焦虑比孩子还重要,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家长的优柔与痛苦,必然弱化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而家长的洒脱与平和,则会安抚孩子的心灵,缓解孩子的焦虑。事实说明,家长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帮助孩子克服适应困难。
其实哭闹几乎是每一个初入园孩子的共同问题,现在看看早已熟悉幼儿园生活的孩子们高兴快乐的样子,你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个自然的、必经的过程,只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你的宝宝就会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次]哭闹合法两岁儿童语言能力有限,哭闹行为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唯一方法,也可以说是他们不安情绪的一种宣泄,我们应该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不必为此过分担忧,如果孩子的心情受到压抑不敢哭,不敢闹,那倒成了问题。当然,长时间的哭闹就需要特殊关照,不能因为哭闹影响身体健康[]由于刚入园孩子情绪不稳定,在一定程序上会影响它的饮食起居。按民间的说法就是“有火”。家长接孩子回去后,如发现孩子特别贪吃,一定要适当控制食物的品种和进食量。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清淡的蔬菜和新鲜水果,少吃肉类及煎炸食物;多喝白开水,少喝各类甜味饮料;多吃软烂食物,少吃不易消化食物。如孩子自身抵抗力较弱,刚来幼儿园后,由于情绪波动,容易患病。家长可适当喂一些小儿清火的小药丸,以增加身体抵抗力,帮助他们顺利渡过
两岁儿童刚入园这几天,晚上回家睡觉时会出现梦魇现象,往往半夜醒来大哭大闹。发生这种现象,家长不必惊慌,俗话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随着孩子对幼儿园的逐渐熟悉,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总之,只要家长科学、客观地对待孩子入园这件事,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快乐成长。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值 金币 收起 理由
月如| + 30 + 30 感谢分享

总评分: 经验值 + 30  金币 + 30   查看全部评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孩子刚入园的情绪反应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