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小儿推拿三字经派及八卦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 作者 西安市儿童医院中西医科王跃军
1、 小儿推拿三字经派 小儿推拿三字经派起源于山东,是当今小儿推拿三大派之一,在国内颇有影响。其特点是取穴少,推时长,用独穴,手法简,疗效高。不论男女,只推左上肢肘以下穴位,代替全身推拿,避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接受。 《推拿三字经》指出:“治急病,一穴良,幼婴者,加减量”临床常用的独穴有外劳宫、二马、清补大肠、揉板门、补脾、清肺、平肝、阳池、一窝风、运八卦、推三关、退六腑、清胃、四横纹、清补脾等。例如:取补外劳宫一穴,多推久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清补大肠独穴治疗久痢;一窝风治疗风寒腹痛;补脾治慢性咳嗽;清补脾治脾胃虚弱的纳呆;揉二马退虚热;退六腑治外感高热;心火上炎清天河水;平肝治慢惊;揉板门治上吐下泻等,久推无害,疗效明显的穴位,都可作独穴。 脾土:位于拇指外侧缘(解剖部位为拇指桡侧缘,神经分布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总神经浅支)。 操作: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或旋推螺纹面),向心直推为补;离心直推为泻。将小儿拇指伸直,向心、离心来回推为平补平泻(又称清法)旋推法:大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操作次数:一般用300—1000下/次,或推1—5分钟。 功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助消化。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提升胃气。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疹、痘不出等。 实验证明:对胃运动有促进作用;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以此可知食用淀粉类食物的小儿,推拿的效果不如食蛋白类饮食明显。 肾经:在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神经分布——尺神经的指掌神经)肾有滋阴养肝作用,故临床肝病不能直接补肝,用肾水代之,见面青的,推时先补肾;肾经不宜清,须清的可利用小肠代之。 大肠:位于食指外侧缘,自指尖到指根(在食指桡侧缘,神经分布为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大肠穴有固肠涩便之功(三字经云:少三百,多三千,独穴良)。治泄泻时,应先利尿为主,或先泻、清,等尿多后再用补;里急后重时先用泻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虚证、脱肛要补;便秘用泻。 暖穴能催动人身生热的能力;凉穴能催动人体散热的能力;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因此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如治外感病、肺系病基础方:清肺、平肝、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胃、天河水等。 经治疗3次大便已基本成型,精神好,面色转润有光泽,嘱家长谨慎喂养,忌生冷油腻饮食1月。 2、 八卦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 位置:左手掌内(神经分布为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取法:以内劳宫做圆心,从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内2/3与1/3的交界处为半径做圆,八卦就在该圆上。南为“离”,北为“坎”,东为“震”,西为“兑”,西北为“乾”,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南为“坤”。 操作:运法。 1、 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以拇指外侧缘在穴上(顺运从乾开始,逆运从兑开始)推运,顺时针方向为顺运为补,逆时针为逆运为泻法。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离属心,恐动心火)。 操作次数:100—300次。 2、 用食、中指面并拢推运。 功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降逆作用)。实验证实有调节的机能状态(有二重性)。其反应如何,须视当时胃的机能状态而定——胃处于兴奋状态,推之可转向抑制;胃在抑制状态,推之可转向兴奋。顺运使气上逆,能促进呕吐;逆运使气下降,以治呕吐,化痰,开胃助消化等。多用逆运法,以降胃气;但新生儿吞咽羊水不吐者或脾虚作泻,中气下陷,脱肛要用顺运,以敛中气,其目的是升提作用。 除了运全卦外,还有分运,如:“自乾经坎艮至震,掐运七次,有镇静安神作用”。“自离经坤兑至乾,掐运七次,有止咳作用”。“自坤经兑乾至坎, 掐运七次,有清热作用”。“自坎经艮震至巽,掐运七次,有止泻的作用”。“自艮经震巽至离,掐运七次,有发汗的作用”。“自巽经震艮至坎,掐运七次,有止呕作用”。为什么顺运可以镇静安神,止咳,清热,发汗等作用,而逆运有止呕的作用呢?《周易》认为肾水属坎水(肾阴),内蕴坎阳(肾阳),在肾间动气的发动下,坎阳温升,其中肾阳暖土煦木,肾阴涵养肝木之升发。在中土轴的转动下,肝脾温升,肺胃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