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拆迁传言,张家村一些村民开始加盖楼房 本组图片由实习记者 黄利健 摄 “实在不行咱就带着娃回老家算了。”7月27日下午,未央区辛家庙街道刘南村的一处租住屋内,渭南人高师傅对找了几天房子无果的妻子撂了这么一句话。听说刘南村快拆迁了,工资有限的他盘算着,再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就回老家。
$ u' z0 S# g9 p0 y! L2009年初,西安有240多万流动人口居住在城中村,随着城中村改造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问题凸现。( l4 N* W r4 n! e3 S" n" j. t
8月中旬,西安市雁塔区后村拆迁将全面启动。在这个常住人口2760人的城中村里,流动人口超过常住人口的10倍,达到3万余人。后村的大多数流动人口与高师傅正面临着同样的租房尴尬。2 M9 M5 T& m9 c' Z) `1 j" ^3 V
个案. W0 P# D! `+ x
1500元养4口人单元房租不起" s% V$ P/ q# Q r+ K/ G( L
22年前,高师傅就住在刘南村。刚开始是一个人住,现在一家4口挤在22平方米的套间,租金200元。最近,他和妻子在周围的老人仓村、新房村等找了几圈,发现花300元都租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了。
# x% a* w$ C% ~$ Q& v高师傅在大明宫建材市场给人看店,妻子无业,照顾2个孩子。他月收入1500元,一年下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们还不敢有个小病小灾。”像小点的50来平方米的单元房一般月租少说也得500元,一年就是6000元,比原来的房租最少多支出1400元,高师傅觉得无法承担。" d7 R) E$ c; s. K! }
高师傅家庭一年收支
2 W+ T o4 b- H. F9 _5 S收入:月收入1500元,每年挣1.8万元
3 F! |: _: r, ^1 Q支出:大儿子上技校一年6000至8000元,小儿子上小学一年1000元,房费水电费一年约3600元,4口人吃饭一年5000元。18000-8000-1000-3600-5000=400元。再减去电话费,几乎没有结余。. s3 ~' C# w& Y3 w7 V4 s& i
现状
6 w+ z6 P) | u a+ v240万余流动人口居住在城中村" h' K; _7 U; {. o
2009年初,西安有240多万流动人口居住在城中村。“应该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参与社会共建的同时,更好地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宝根在今年西安市人代会上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针对农民工住宿房源极其紧缺的现状,政府将采取多种渠道增加农民工住房的有效供应。
3 ~+ Y1 ~9 z H F) A* q H市城改办城中村工作处一位谭姓工作人员表示,城中村在改造前额外承担了一些廉租房的功能,城中村改造项目在设计时会考虑多设计一些小户型,除满足房主自己居住外,便于房主将多出的房屋出租,以解决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需要。5 U4 f# L7 u' }, { Y; h
针对保洁员,西安市市容园林局也有计划为外来务工的保洁员建集体公寓。但这样的政策也仅仅只涉及到部分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他行业的人员居住仍存在很大问题。
0 P& w- t( `0 i建议6 I$ O5 _- |) n
改造时同步规划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_# J/ ], _4 O/ x: l. p
“能不能扩大廉租房租用人群的范围,让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的也能像本地市民一样享受到政府这一惠民政策?”市民靳女士建议。省人大代表、西安庆安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刘安认为,可以在西安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以最优惠的价格租给这个群体。
, ~$ R0 Q0 x* x* v) F据了解,杭州市对城中村改造时,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纳入同步规划来解决部分人员居住问题。郑州市则通过借助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廉租房、周转房等保障型住房项目建设。划出一定比例的小户型作为过渡性廉租房和周转房,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常州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2009年1月,建成“新市民之家”15个,让1.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得到安居。此外,常州市还将公积金覆盖范围扩大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者可提公积金租公寓。' x+ J! j: H; P! S3 T" ]: K/ A9 j
西安市城改办城中村工作处表示,也将参照其他城市的相关做法,结合西安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相应方案。2 m( j" y/ Z& q; ^% Q( h; h! Y' |1 d
相关资料5 P% M/ D, u& W
记者从西安市城改办城中村工作处了解到,西安市共有城中村326个,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整村拆迁改造的有69个。二环以内的城中村有72个,至今年底将完成36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至2011年将基本完成二环内城中村改造。6 _0 O: m7 u) X6 n2 n# l" l
待拆迁城中村扫描- v/ Q5 s1 K) b& d+ W$ z
镜头一:门面房被贴上“转租”( T5 Q8 e% ]2 l& @3 g
记者对部分居住在城中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都是做小买卖的小摊贩主,此外,保洁人员、临时销售员、收废品者也不少。
7 q$ G# J& R% ^, o& j, N4 C在碑林区西张家村内一条宽约4米的主路上,两侧满是门面房,大部分是餐馆和商店。每天早上,操着外地口音的蔬菜、水果摊贩便将小摊摆在门面房前。门面房的店主和小摊贩主许多就住在村里。8 U; u2 l, p3 U$ H" n! B4 r
目前西张家村尚未接到拆迁通知,但许多租住在这里的人已经开始考虑下一个住所了,一些门面房主已经搬走了,还有的贴上了“转租”。
# ?/ o- f' j; D! |: w镜头二:谁将会成为城市的保洁员“我们所里的保洁员约9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住宿都往十里铺等城中村分流。”新城区胡家庙街道办环境卫生管理所王所长说,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招聘保洁员时他们特意招聘夫妻俩,如此一来可以减轻保洁员住房问题的压力。
- W! p2 x9 d* h随着城中村拆迁改造的进程,许多保洁员的住处离城市也越来越远。城中村里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属于低收入人群,可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提供的服务与城市密切相关,劳累一天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远处城中村租住房中,当了多年保洁员的赵师傅总觉得心里酸酸的。“如果他们真的离开城市回老家去了,谁将会成为城市的保洁员?”市民王先生感慨。 实习记者 郭晓蓉(
# R' [0 U( s+ U- v& z& W' r; o F
[ 本帖最后由 sxxawd 于 2009-8-3 10:2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