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
- 精华
- 1
- 注册时间
- 2008-10-22
- 帖子
- 221
- 积分
- 1707
  
- 经验值
- 1625
- 爱心活力豆
- 2
- 宝宝生日
- 2006-02-20
- 地区:
- 碑林区
- 街道:
- 碑林区
|
教给孩子文明礼貌
三岁的豆豆在他六岁的哥哥的教唆下,学会了一个新词:笨蛋。每次他提到这个此,哥哥的朋友们总会爆发出一阵大笑。有一次,豆豆和妈妈在离开一家鞋店时,那位替豆豆试鞋的和蔼可亲的售货员阿姨向他们道别,并送给豆豆一个红色的气球。豆豆满心欢喜,大声说道:“再见,笨蛋。”那位阿姨大吃一惊,脸上的笑容也僵硬了。
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模仿学习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他们往往不能区分好坏。孩子刚开始骂人说脏话时如果能及时加以阻止一般是很容易奏效的,相反,如果成人听见孩子骂脏话觉得好玩儿,表现出很开心甚至很欣赏的样子,孩子就会把成人的这种反应视做鼓励,使骂人行为得到强化。
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因此父母应注意言传身教。其次,要细心了解孩子为什么说脏话,针对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对孩子不要武断地训斥甚至恐吓打骂,应耐心讲明道理,让他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如果这样做无效可以配合适当的惩罚。注意教育过程中不要重复脏话,以免反面强化。 让孩子学会提要求
纯纯是个公认的乖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都特别听话,从不任性耍脾气,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都很喜欢她。可最近,纯纯的爸爸却感觉不对头了,孩子的过分听话似乎使家中少了一份欢乐气氛――那种因孩子特有的活泼淘气带来的欢声笑语。尤其可气的是昨晚,老师安排了一个和父母一起完成的手工任务,纯纯居然犹豫了很久也没能向爸爸妈妈提出来,直到睡前在爸爸的追问下才嗫嚅着说出来。
分析:大多数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得听话乖巧,殊不知过分严厉的管教也能使孩子变得胆小依赖,甚至没有主见。
家长应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多问问孩子“你觉得怎么办好”“你认为怎么样?”,不一定顺从他的意思,但要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要过于生硬、严厉,定“死规矩”,尽量避免使用“不许……”“必须……”“给我记住……”等词语;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们交往,常带孩子参加一些探索性的活动,既可培养孩子探索精神和自信心,又能让孩子看到父母活泼好玩的一面,减少孩子对严厉父母的恐惧。
不要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交往
7岁的丫丫和小伙伴在房间里玩玩具,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了相互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你这个笨蛋!”“我要告诉你妈妈听!”
越来越大的争吵声让房间外的丫丫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出面劝阻,又怕方式不当让孩子难堪,很是迟疑。正在犹豫不决时,电话响了,等她接完电话,发现房间里的争吵已经变成了欢声笑语。
分析:在成年人看来,争吵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争执时,父母们总是急于介入并企图平息他们之间的战火。与成人世界不同,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基本上是“对事不对人”的,虽是一种消极行为,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忍让和溺爱容易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而争吵却有利于纠正这一毛病。通过争吵,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办,而且从中学会妥协和谦让。
当然也不要放任孩子争吵。恰当的做法是: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没有升级到谩骂或者打架时,可以不去干预,让他们自己平息。事后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吵架”“不吵架可不可以”“打人、骂人对不对”“应该怎么解决”等。
但孩子们如果谩骂或者打起架来,则要及时坚决地制止,告诉他们任何情况下骂脏话和打人都是不对的。平时父母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做到遇事冷静、和气。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言行为不一,孩子则难以养成好的习惯――毕竟条款是相对抽象的,而你的行为却是那么形象直观且易于模仿。
特别链接
让孩子学会“出风头”
在美国的幼儿园,每逢周一会有一个“圆圈时间”,孩子们在地毯上围坐一圈,将自己心爱的东西向小朋友们展示,进行几分钟的即兴表演。
游戏刚开始,5岁的可尼抢着把手中的玩具亮了出来:“瞧,这是火箭!”他按了一下开关,火箭便发出声音,红光一闪一闪的,孩子们大叫:“哗,真酷!”可尼得意地说:“昨天爸爸带我去公园,我乖,爸爸就给我买了它。"
接着出场的是刚从夏威夷度假回来的罗拉,她腰间系着一片片绿色的“树叶",款步走到大家面前,骄傲地说:“看看,这是夏威夷裙子!”接着边跳"草裙舞"边说:“夏威夷的人跳的就是这种舞。”
3岁的卡仑犹犹豫豫地站起来,慢慢走到老师面前,有点不知所措。看到他手上什么也没拿,老师轻轻地搂住他,同时"搜索"着可以"展示"的东西。"哦,新运动鞋!"老师对大家说:"看看,卡仑今天穿的新鞋子真漂亮!"同时启发卡仑:"告诉小朋友,鞋子是什么颜色?"卡仑小声地说:"白色。”老师鼓励道:"跳一跳,看看鞋有没有响声?"卡仑不再紧张,跳一下,又跳一下……脸上越来越兴奋。老师带头鼓掌:"谢谢卡仑,让我们分享了你的新鞋子。"
没错,“圆圈时间”就是这么一个“出风头”的舞台。美国人就是要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谁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谁就会引人注目,成为“中心”,获得大家的欣赏,荣誉感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且,在“圆圈时间”,孩子们机会均等,谁都有可能在那么几分钟里成为公众注意的焦点,让每一个人面对大家来自由发挥本领、表现自己,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
这对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益处也大得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