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
- 精华
- 1
- 注册时间
- 2014-9-9
- 帖子
- 61
- 积分
- 907

- 经验值
- 904
- 爱心活力豆
- 0
- 宝宝生日
- 2006-07-04
- 地区:
- 新城区
- 街道:
- 解放门街道
|
一、负面情绪不可怕,一起共同面对它。
情景分享:
孩子放学回到家后告诉我:妈妈,我心里有点不舒服。
我关切地看着她,等着她继续往下说。
她沉默了一会儿,说:妈妈,燕燕(她的小闺蜜)这次英语测验考了全年级第一,她很开心,我也很为她开心。可是,我还有点不舒服,不知道为什么。
我拉着她的手,试着问她:感不舒服,会不会是因为你“嫉妒”了呢?
孩子眼睛亮了一下:妈妈,什么是“嫉妒”?
我说: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表现得比我们好,或者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心里会觉得有些别扭,尽管知道对方没有错,但是还是会有些不舒服,这种情况也许就是“嫉妒”。所有人都会有过这种情绪。
她又问:这样是不是很不好?
我说: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不太好,但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我们能了解自己,知道“嫉妒”只是会让我们有短暂的不舒服,而不会让我们做出不合适的事情,嫉妒就是很正常的情绪。
她点点头,没有说话。沉默了好一会儿,我就陪着他,只是拉着她的手,也没有多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她仿佛自言自语:
燕燕的英语确实比我好很多,她还帮我讲过题呢……我的数学比她好一些,我喜欢给她讲数学题。
我认真听着,什么也没说。她又自己零零碎碎的说了一些,
最后,她看起来轻松了很多:妈妈,我知道了,我就是嫉妒了……嫉妒真不舒服,但是也没啥,我现在好多了。
从那以后,对于其他人“比她表现好”这件事,她淡然了很多。
我想,因为这一次帮她看到了自己的情绪,并且陪她与其和平共处,孩子自然而然的拥有了“独自面对这种情绪”的力量。
体会:
共情,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科学是严丝合缝、极为严谨的,而艺术不是,艺术的指向是“和谐”与“美”。每个孩子、每个家长、每个事件、每个当下……都不同,只要抱有一颗“愿意体会孩子”的心,就能做到共情。共情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技巧。放下所有的期待和控制欲,即使是“自认为爱”的期待和控制,才有可能做到和对方真正的“共情”,不仅是孩子,也包括朋友、家人……以及我们自己。“不急于改变当下的局面”,才是真正的接纳——共情的前提。 来自[移动wap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