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210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一儿一女的妈

硕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经验值
259275  
爱心活力豆
132  
宝宝生日
null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8 20:35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春季,是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所以,父母要保护孩子免遭细菌病毒的侵袭,还得从细节入手。  细节1:游乐场的设施
  游乐场内各种让孩子心动的设施其实是细菌的聚集地。有调查显示,公共游乐场内的细菌比公共卫生间还要多。这是因为公共卫生间经常被打扫和消毒,但大部分游乐场的设施则享受不到这等待遇。游乐场里的细菌通常能在宝宝的鼻粘膜里停留好几天,尤其是沙土堆里隐藏的鸟粪等,很容易导致宝宝出现皮肤和胃肠道疾病。
  提示:虽然我们不可能摆脱所有细菌袭击,但是可以教会宝宝在游乐场玩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手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玩毕准备离开时,要用消毒湿巾擦拭宝宝的小手。
  细节2:大卖场购物车
  由于大卖场的人流量比较大,就会无数次地接触购物车的把手,也为细菌散播提供了机会,如生肉生鱼上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据测试发现,购物车的把手每10平方厘米内的菌落形成单位多达1100个,受污染程度甚至超过网吧的鼠标和电梯按钮等。购物用具上不仅会粘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一些传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霍乱等也可能通过这种途径传播。
  提示:购物时,如果小宝宝喜欢坐在购物车里,父母最好之前先将把手和座椅擦拭干净,然后在购物车内垫上一块清洁的塑料布,脱下宝宝的鞋子。值得提醒的是,布料比塑料更容易吸附细菌,所以,使用后的揩布一定要清洗和消毒。
  细节3:公共场所按钮
  对于宝宝来说,博物馆里电子浏览器上的按钮,游戏机上的按钮、饮水机上的按钮、电梯里的按钮以及电话、遥控器等,都是他们最感兴趣也是特别喜欢碰触的地方。但是,据研究发现,这些地方生活着大量病菌和病毒,是细菌容易积聚的地方。
  提示:当然不能因为细菌而阻止宝宝发现和探索的乐趣,只是父母要留意,发现宝宝触摸这些按钮后要及时为他清洗双手,或随时用消毒湿巾为他擦手;并关照他,在没有擦净双手前不要揉眼或摸口鼻等部位。
  细节4:餐馆儿童座椅
  不少餐馆会为宝宝提供儿童专用座椅,但是有些儿童座椅并不能做到专门消毒,虽然看起来很干净,但是在细缝里常常隐藏着被忽视的细菌;此外,汽车座椅也是细菌容易积聚的地方。
  提示:带宝宝外出就餐时,最好自带一个一次性的儿童餐椅罩。即使自家的儿童餐椅,也要经常擦拭和消毒,每次吃完饭就用消毒湿巾将餐椅擦一遍;如果乘公交车,尽量不要让宝宝的手把在座椅扶手上,否则就要及时为他洗手。
  细节5:家中的小宠物
  如果家里养的宠物是健康的,那么舔舔宝宝,一般不会导致他患病。可如果孩子接触了病猫的唾液或排泄物等就容易患猫舔病,宝宝会出现淋巴节肿大、抓伤部位红肿、体温升高等症状,该症状常可持续2~6个月。此外,即使健康宠物的排泄物、皮毛或是爪子也可能会传播有害的细菌,所以父母要特别留意。
  提示:如果宝宝在吃饭前接触过宠物,那么父母一定要确认他洗过手才能吃东西。此外,每周都要给宠物洗一次澡,可以使宠物更健康。
    链接
  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春季多发,4月~5月病例增多明显。5月~7月发病形成高峰。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专家提示,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多饮白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温度适宜,要经常清洗儿童玩具和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父母要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甜心格格

上初中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7579  
爱心活力豆
1  
宝宝生日
null 
地区:
街道:

Medal No.11

呵呵 学习  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给宝宝穿件防病“外衣”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