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试图给爱下一个定义时,我发现这简直太难了。但是从事蒙特梭利教育,蒙特梭利本人提出,如果没有爱和自由这两个先决条件,是无从谈教育,无从搞蒙特梭利教育的。这就逼使所有从事蒙特梭利教育的人,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 没有爱,儿童就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他会好动,搞破坏,仇视,到处寻找爱,巴结人,看别人脸色行事,在某些领域他永远走不进去。他不能够使自己处在某一事物深刻的探索上,因为渴望得到爱,儿童会因此被虚假的情感或一时的别人爱的情绪蒙蔽住他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没有爱,人(包括成人和儿童)会在自我挣扎的怪圈中做游戏,而跳不到外面的世界。没有爱人,人会无法同别人很好地合作,而容易充满猜疑、嫉妒、仇恨、埋怨。类似的情况不但在儿童中,在成人中间也到处都是,如果你问这些人的父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爱呀,天下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可是以上的状态又分明是无爱造成的,于是又会有人说:“噢,那是因为他们不会爱,这样说比较合适。” 当我们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惊人的现象:马路边上,妈妈毫不留情而地拍打着孩子,然后愤怒地转身就走,孩子哭着、半跑着跟在后面;商店门口,采购的父母怒斥着孩子,带着他上街是个累赘;家里来了客人,因为孩子的某种失误而毫不客气地训斥孩子;孩子多尿几次裤子打,摔坏东西打、翻弄电视机、录音机诉斥,做事情时总是这不对,那不行,对的总是成人。儿童因为太弱小而无法抗拒成人,那些稍有反抗性的儿童被冠之以任性而大加管教。遭受如此多的苦难,有些父母还在说,应该让孩子多遇些困难和挫折,这样他才会独立和坚强。 如果类似的这些事情发生在成人身上,这个成人会充满仇恨地发誓:“你敢在街上,敢当着人面打我,骂我,让我哭着在你的身后跑着追你、、、、、、你不要我活了,你也别想活了。”这样哭诉会使许多成人去安慰和关注他。然而儿童却是那样的无助,满街的人面无表情,挨打和责骂都不会触动他们麻木无情的灵魂。因为在成人看来,儿童无人格,无尊严,无痛苦,无情感和爱。但无数次儿童遭受了这些,儿童被父母推开,他会扑进父母的怀抱,他们从不遗弃、仇恨父母,当他们受到责骂后,他们会耐心地等待着父母的火气来平息下来,把胆怯和充满情感的眼光投给父母:“妈妈,我爱你!”他们甚至不敢说出声来,以免惊动父母。 蒙特梭利说:成人身上原本没有多少爱。“儿童是爱的源泉。我们一触及到儿童便触及到了爱。”对于成人来讲爱是一种幻想,爱也是一种理想。然而对于儿童来讲,“爱是一种客观实在。”当爱变成一种客观实在时,每一个诚实的人都应该发现,成人更爱自己。 想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世界,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对儿童都干了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