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27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

经验值
90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11-02-21 
地区:
新城区
街道:
长乐西路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8:07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飞城妈妈:鲍老师您好,最近我发现飞城有一些奇怪的行为出现。明明这件事做过一次了,宝宝还是无法控制一样非要一做再做。我们怎么说也没有用。其实我自己也有点喜欢反复做一件事的毛病,我很怕这种习惯传给宝宝了,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鲍老师的回答:
         亲爱的会员飞城妈妈,你是否发现有时候一件事情明明已经做过一次了,你无法控制自己,莫名其妙地又做一遍。心理专家解释,这是一种心理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并不是偶然发生,不少人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有明显的表现。有人曾经对学龄前儿童做过抽样调查,发现9%的宝宝存在行为问题,而行为强迫现象又占了很大的比例。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些宝宝的行为很“特别“:走路时一定要触碰路边的每一根电线杆;或者用脚踢马路上的小石子,一直将它踢到家门口,才算完成任务。还有的喜欢反复计算别人家的窗栏杆或阳台数,如果有哪次数目数不对,就要倔强地从头开始数。

        这些动作和行为都属于宝宝的强迫行为,多数爸妈通常不会太在意,把它们归结为是宝宝调皮、好动的天性。但其实宝宝的这种行为多与不良的家庭氛围和错误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虽然说宝宝的可塑性很强,这些行为会随着宝宝长大而自行消失。但是我仍要提醒爸妈,面对宝宝的强迫行为,如果放任或引导不当,就可能会发展到伴有其他危险的强迫症状,如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强迫情绪等,极不利于宝宝身心健康发展。

        强迫行为并不是天生,但是如果成人有强迫行为的话,宝宝也容易被“传染”。统计调查表明,在有强迫行为的宝宝中,爸妈具有强迫性格特征者较多。例如:有些爸妈自身个性中缺乏自信、胆小怕事,做什么事都过分谨慎小心,这样在家庭中也就营造了一种“小心翼翼”的气氛。在这种家庭氛围长大的宝宝,因为受爸妈的影响,也易形成与双亲一样谨慎小心、呆板怯懦的个性,负面个性是造成强迫行为的“危险因子”。

        现在让我们一起找找飞城强迫行为的源头:
        不知道飞城是否已经进入幼儿园,一些刚入园的小宝宝,老师会向爸妈反应宝宝有“尿频”现象。其实,这不并非是宝宝有生理上的疾病,有时往往是精神紧张所造成强迫行为的一种。因为3岁左右的宝宝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还没有融入新的集体生活,适应性环境的压力容易让宝宝产生紧张。长期紧张,心理压力大,也会出现某种强迫行为。

        不知道您家庭对宝宝的要求是怎样的。很多望子成龙的爸妈总是希望宝宝好了还要再好,提出的的要求一个更比一个高,于是惩罚和斥责成了宝宝的家常便饭;还有的家庭家规严格,宝宝犯一点小错误都会招致大人的责罚。这都是导致宝宝有强迫行为的重要诱因。

        既然飞城已经有了强迫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呢?飞城妈妈你不妨这样做:
        1、如果要宝宝不做某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忘却他想要做的事。鼓励宝宝多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宝宝的生活,充实的活动,会让他在忙碌中感到快乐,无暇想起那些刻板的动作。

        2、在家庭教育中,不妨多多运用“淡化处理”这一家教法宝。当发现宝宝有某些强迫行为的时,你可以装出若无其事的表情,和他做另外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你要否定宝宝某一错误行为,不如正面引导宝宝建立正确的行为。教育宝宝的语言最好少用“不要”、 “不能”等词,取而代之的是多用建议性的语句,如“如果你做这件事会不会更好些呢?”当一种好行为建立后,坏行为就会自行消失。

        3、请多花时间陪伴他,试着给他讲一些轻松的小故事,或一起听舒缓的乐曲,再陪他去最喜欢的游乐园。切莫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强制改正,这只会让年幼的他变得更加神经质。

        4、对宝宝的教育要宽严有度,宽容心是每个爸妈的必备。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宝宝难免犯错,有时甚至一犯再犯,这并不能证明他在有意与你作对。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你需要做的就是提醒。不要强迫宝宝接受超越他年龄和认识的训练,因为当他不能很好的完成,就会给他带来精神压力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宝宝有强迫症怎么办?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