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1
- 注册时间
- 2007-11-19
- 帖子
- 1161
- 积分
- 8828
  
- 经验值
- 6723
- 爱心活力豆
- 4
- 宝宝生日
- 2007-06-06
- 地区:
- 雁塔区
- 街道:
- 雁塔区
|
------------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5)
------------
正常参考值:2.8~5.7mmol/L(110~220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管阻塞、糖尿病、黏液性水肿、
高脂血症等。
降低: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甘油三酯(TG)
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构成的酯。血脂是体内脂类物质转运的主要
形式,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物细胞
提供能量。
正常参考值:0.56~1.70mmol/L(50~150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严重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迁
延性肝炎、脂肪肝、糖原累积病、高脂血症等。
降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严重低下、恶病质等。
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判断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增高与
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控制饮食,如少吃动物内脏及油脂含量高
的食品,有助于减低血中的LDL。
正常参考值:1.68~4.53mmol/L(64~174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的危险性增加,亦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
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等。
降低:
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塞、创伤和严重肝病
等。
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参考值:
男性0.78~1.55mmol/L(31~62mg/dl)
女性0.85~2.00(34~80mg/d1)。
临床意义:
有的临床工作者认为,HDL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冠心
病的保护因子,其含量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估计心血管
的危险因素中其临床意义比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重要。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度降低。
降低:
动脉硬化的危险度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
血症、糖尿病、慢性贫血、慢性肝病、吸烟者等。
血液流变学检测
全血黏度(BV)
血黏度是指血液流动时临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
形成的阻力。全血黏度是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
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
正常参考值:
男性3.43~5.07
女性3.01~4.29
临床意义
BV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
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血流量减少,不利于组织灌流,造成
组织缺血,对静脉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
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黏滞综合征。
⑤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6)
------------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
分出血性中风、肝硬化、尿毒症等。血浆黏度(SV)正常参考值1.4~
1.8临床意义增高:大于4时,可考虑高黏滞综合征;达到6~7或以上
时,可有明显的伴随症状出现,其余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检测。红细
胞比积测定(Ht)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又称红细胞
比容、红细胞压积。正常参考值男性 40%~54%女性 37%~47%新生儿
48%~68%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测定,常作为贫血诊
断和分类的指标。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脱水
、严重烧伤等,也可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正常人。降低:各种
贫血等,也见于正常孕妇。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血液加抗凝剂后,
置于特制的玻璃管中,测定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降的距离,成为红
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正常参考值(魏氏法)成人男性 0~15mm/h
女性0~20mm/h儿童12mm/h以下临床意义血沉增快常提示疾病状态,但
没有特异性。反之,血沉正常,也不能排除疾病。增快:①风湿热、
结核病活动期、急性细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脓性胆囊炎、乳突炎、
输卵管炎等。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塞、急性心肌
炎、克山病等。③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淋巴瘤等。④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⑤贫血
时,血沉可轻度增快。⑥生理性增快:妊娠3个月至产后1个月、年幼
小儿、60岁以上老人。减慢:一般临床意义不大。止血与凝血障碍检
测血小板计数(PLT)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
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是诊断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检测项目。正常
参考值(100~300)×109/L(10万~30万/mm3)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
上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
血病、脾功能亢进、中毒、放射损伤、化疗等。增多:原发性血小板
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化脓性感染、缺铁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
缺氧、创伤、骨折等。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
黏附于异物表面,是血小板的一项重要止血功能。通过检测黏附于异
物表面的血小板数量,可反映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正常参考值(玻璃
球法)男性34.9%±6.0%女性39.4%±5.2%临床意义降低:血小板无力
症、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
尿毒症、红斑狼疮、异常蛋白增多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增高:心
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肾小球肾炎、脑血管疾病、糖
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脂血症及手术后等。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也是血
小板的一种重要的止血功能。正常参考值ADP(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1.0μmol时,最大聚集率为62.7±16.1%。因方法与诱导剂不同而异。
临床意义降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管性血友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抗血小板
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保泰松等)。增高:静脉血栓、心肌梗
塞、脑梗塞、糖尿病等。凝血时间(CT)指离体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
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
固的时间。正常参考值玻璃管法5~10min,塑料管法10~19min,硅管
法:15~32min。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有
无缺陷。延长:①凝血因子Ⅷ、Ⅳ、Ⅺ明显减少,如甲、乙、丙型血
友病。②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如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严重肝病、阻塞性黄疸等。③纤溶亢进
,应用抗凝药物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晚期等。缩短:血栓性疾病、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等。凝血酶原时间(PT)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
敏感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正常参考值奎
克一期法为12~14s,超过正常对照3s有诊断价值;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B)为1±0.10,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时,此比值增大。临床意义延
长:凝血酶原或V、Ⅶ、X等因子中的一种或多种不足,或者纤维蛋白
原明显减少,或者应用抗凝药物等。目前PT在临床上另外一个重要用
途是做为口服抗凝药(如华法令)的监测指标。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
,如安装人工瓣膜、血栓栓塞等,一些病人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但
后者最重要的副作用是出血,为使抗凝作用最佳而不出血,需要对口
服抗凝剂进行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指标。缩短
:血液高凝状态,见于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多发
性骨髓瘤、妇女口服避孕药等。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2~4g/L(0.2
~0.4g/dl)临床意义增高:①感染及无菌性炎症:如肺炎、肺结核、
胆囊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②其他:放射治疗、脂
肪肾。降低:①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②重症肝病:急性黄色肝
萎缩、肝硬化。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胆功能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
酶(ALT)也称谷丙转氨酶(GP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胞质中,在心
肌、骨骼肌及其他组织中的含量较低,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
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正常参考值0~40U/L临床意义人体内肝、心
、肾、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内都含有ALT,当这些器官、组织或细胞有炎
症或受损时,ALT就大量地释放到血液中,使之明显升高。ALT的活性
以肝细胞中最高,是肝细胞受损时最敏感指标之一。增高常见于急慢
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心肌
梗塞、心肌炎及胆囊炎、胆管炎、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胰腺疾
患、重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
、流行性感冒、外伤、严重烧伤、休克、药物中毒,以及早期妊娠和
剧烈运动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称谷草转氨酶(GOT),
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肾脏、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
织细胞中,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测
定该酶对心肌梗塞、肝病及肌营养不良有很大的临床价值。正常参考
值0~40U/L临床意义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高,肝脏次之。AST可作
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敏感指标,在发病6~12h内开始升高,24~48h达高
峰,至4~5日降至正常。AST活力升高的水平与急性心肌梗塞的范围和
损伤程度平行。增高: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期、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胆道疾患、内分泌疾
病、急性胰腺炎、肺梗死、溶血性疾病、药物中毒、白血病。降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
值(AST/ALT)正常参考值1.15左右临床意义在检测肝功能的酶学实验时
,最好AST、ALT同时测定,因为两者比值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
病情变化,都有一定价值。①正常人的比值大于1,平均为1.15。②急
性肝炎早期或轻型肝炎时,其比值下降至0.5左右;至恢复期,比值逐
渐上升,其恢复正常的时间较转氨酶绝对值恢复时间为迟。③阻塞性
黄疸时常小于1。④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比值常升高。⑤肝癌患者
病程愈长,比值愈高,很多患者临终前此比值超过1.5。⑥有助于鉴别
酒精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患者AST活性常大于ALT活性,
而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AST小于ALT。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旧
称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或GGT)。正常参考值8~50U/L临床意义
γ-GT在肝脏的活性较高,仅次于肾、胰,在肝脏内广泛分布于肝细胞
微细胆管和胆管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