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广袤的八百里秦川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三秦儿女,“陕西十大怪”的风俗让人对那片古老的土地痴迷、沉醉。历史前进,社会发展,风俗会不会成为历史?“十大怪新解”又成为陕西列身于大都市的见证,神奇的地域,不老的风俗,证明给世人的,就是不老的西安!
面条像裤带
0
0
biangbiang面凸显陕西特色
biangbiang面好吃,做法大相径庭,老陕啊,就好这一口,偏偏就被婆姨们抓住了心思。
神奇的biangbiang面 没了记忆里的味道
记得我们小时候就常念一个歌谣: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钉个角角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辣子是道菜
0
0
石碾的辣子面永远比机器打的香
陕西人视辣椒为菜,个个喜欢吃辣。一吃家去农家乐发现农户用石碾子碾辣面,辣椒香味扑鼻,便得出石碾子碾辣面味道绝对聊咋咧的理论。
好吃的辣子加馍是儿时记忆
小的时候,村头有个很古老的石磨子,在磨辣椒面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家里的馒头带上几个,再包点盐。等磨完辣椒后,把馍馍放在石磨子上面转几圈撒上盐,真的很好吃!



烙饼像锅盖
0
0
见过的锅盔总长个
陕西人爱吃面爱吃馍,关中雨水少,老辈人就创造出来锅盔,个大的像盆,厚的像砖,吃起来顶饱。
辣臊子夹馍 玩的就是精致生活
说起夹馍可很有来头,咱陕西人的日子越过越好咧,人们就琢磨着换个法子满足嘴,先前的辣子加馍不过瘾,人们就自创出了辣臊子。夹在馍里,有辣子的香,有肉的馋,有馍的烘托,简直人间极品美味!
碗盆难分开
0
0
海碗吃饭的娃 最讨大人欢喜
顺口溜说的好:陕西人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孩子继承了咱老陕的传统,帮咱把这延续下去就是好娃。来,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豪迈梦
大盆吃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其实性质都是一样样,遮不住的豪爽,盖不住的霸气!
手帕头上戴

0
0
为婆婆寻盖头 这媳妇真真好
薄帕帕抵不住寒风,好儿媳给婆婆寻厚实的帕帕。孝道不尽是对父母的,人人都竖拇指夸!
城市新亮点 披肩也能当帕帕
现在的西安城,只能见到回民头上盖帕帕,街上的靓丽女生头上都围的披肩,既保护了头也暖和了脖子。
房子半边盖
0
0
半边房”又经济又实惠
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却迅猛的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产生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怪胎――房子“半边盖”。
听老西安讲诉今非昔比的变化
我是地地道道陕西人,在西安生在西安长,西安点点滴滴的变化看在眼中,见惯了房子半边盖的以前,也享受着高楼林立的现在。

姑娘不嫁外

0
0
老不出关 少不下川
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常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打破传统束缚 找到不一样的爱
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走出去,请进来,陕西女子醒悟了,并不是只有身边的汉子才是最好的,最值得嫁的,于是乎,喜欢陕西女子的MAN更多了。
睡觉枕砖块

0
0
三秦楞娃庄稼汉 不爱软枕爱石块
当夏季酷热难耐,庄稼汉晚上睡觉就枕在一块砖头或者石头上面。陕西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陕西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砖块的依恋和痴迷的程度了。
还是荞麦枕头最舒服
中药典也记载:“荞麦壳清脑、明目,对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等疾具适当效果”。
唱戏吼起来
0
0
吼一声秦腔 唤起久违的回忆
秦腔是陕西的特色,喜欢听秦腔的人比比皆是。记忆中巷口的小茶馆里,常常围坐着抽旱袋烟的老头,时不时会吼上几句。
秦腔尾音回响在老西安的城墙里
民俗的东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在西安的环城公园里才能偶尔听见呐喊的秦腔,而吼秦腔的大爷均都年过半百,传承是一件不容易得事儿!
陕西文化历史悠久,通过生活的点滴辐射出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陕西人恋家但总也在坎坷的进步路上大踏步向前,我们不难看出陕西人民的智慧与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