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80
- 精华
- 11
- 注册时间
- 2008-2-21
- 帖子
- 2705
- 积分
- 20863
   
- 经验值
- 18843
- 爱心活力豆
- 6
- 宝宝生日
- 0000-00-00
- 地区:
- 街道:
|
(帖子内容)8 p/ G8 m. n5 R) [: g: C
有几个消费者懂楼房的原理呢?他们的不懂是我们售楼小姐的福分哩。许多消费者在买房时,评判房子楼层的优劣,依据的是开发商的报价:定价高的楼层就是好楼层,比如多层楼的中间楼层,高层楼的中间偏上的楼层(如18层的楼房最好楼层一般定在10层左右)。他们多数就选择9-11层。
- w- P& M$ L. G& w$ G 9-11层价格定得很高,有钱人往往指定要这个楼层,你不卖,他会跟你急。我们总会佯装惜售:“都买9-11层,差的卖给谁?”趁消费者跟我们理论,我们只好“让”一步:算啦,卖给你啦,谁让你这么精明啦!最后,我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把最“脏”的楼层买走,看着他心满意足的样子,有时我们心里真的好为他难过。3 L* O+ e# k; T' E4 G
不过,也碰到过心存犹豫的顾客,好在我们早有准备。) o" h3 y/ e( x- a1 v$ e% P$ l
有一次,公司请来上海的一位策划营销大师,专门教我们怎样给顾客做出“科学解释”:“如果购房者问高层楼房的10层左右是不是‘扬灰层’,我们的回答应该是:物理专家指出,10层左右是‘扬灰层’的说法是不符合大气物理常识的。因为在离地面三四十米高的地方,灰尘是不会停顿的。灰尘要在距离地面10公里至52公里的大气平流层都不会停下来”。营销大师告诉我们:消费者不是科学家,他们并不清楚灰尘为什么会扶摇数万米才稍事“休息”,只觉得物理专家不会蒙人,于是都会千恩万谢,欣然买下。
. C( { y* m2 ~8 V- l- Q 其实由于“峡谷效应”的影响,眼下很多小区密集区高层住宅的中间位置有一个“污染物高密度区域”。说白了,这些楼宇的9-11楼之间灰尘会逗留其间,稍事休息,然后再慢慢“叶落归根”,在此过程中,居住者会与灰尘“同呼吸共命运”一段时间后再“吻别”。# | F5 y0 F5 b+ ?2 b- }. v. @! p
当然,“峡谷效应”指的是周边有公交干道或工厂、以及高楼密集的住宅。在街道风的作用下,含有灰尘的气流不是平稳移动,而是在高楼之间的某个区间上下“徘徊”。近地面的污染物随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向下或水平方向消散。这个“高度”,大概在30米左右。也就是9-11层之间。0 w0 K% I7 I( G: v( I! R; l# x0 l
说到噪音和电磁辐射,就更没有几个人能懂得。许多消费者以为身居高楼就能“远离尘嚣”,谁能想到,真正在一楼倾听车辆噪声,还不如在8-14层听得真切。; \- H s& r' s+ R# }# m
这是因为,声波是以立体传播的,向上的并不比向两边的弱,高层楼接收到的声波要比同一幢楼低层来得强。高层居民的另一个无形的敌人是电磁辐射。钢筋混凝土结构迫使来自电器设备的电波沿着房子循环,相当一部分是往上走,直至顶层。
) u8 T$ q4 J# T 一些顾客发现高处有高处的毛病,就要三层以下的房子。好呀,请多掏点马克吧。其实,我们不敢扫他们的兴致,低层有什么好呀?一层到三层虽然离地面很近,得到的只有心理上的舒适感,但是低层空气循环减缓、阴影和湿度大、污染也比较严重。长期受到汽车和柏油马路大量甲醛、一氧化碳的熏陶,也够他受的。
0 O' |( }6 L3 I C 告诉你,真正理想的住宅是:楼层不要超过六层,远离公路200米,最好是一边公园,一边流水。不过,这样理想的住宅要得到真的很难。- W) W; b/ n3 \5 b$ ~3 c
S" Z* S& w" Z2 Q2 [* i+ n
(转帖完毕): V+ ~# c9 t3 P$ p% R- \
' k6 T0 d5 c1 @; T7 A6 W
还好,还好,我家住在五层,离公路不远不近,应该有两百米吧,不过没有小桥流水,但是也很安静,算是闹中取静吧,晚上睡觉可以听到小虫子的叫声,白天有小鸟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