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2
- 注册时间
- 2008-3-7
- 帖子
- 1074
- 积分
- 7244
 
- 经验值
- 6353
- 爱心活力豆
- 2
- 宝宝生日
- 2008-05-20
- 地区:
- 雁塔区
- 街道:
- 雁塔区
|
原帖由 牵着蜗牛散步 于 2010-6-30 23:53 发表 
我仔细阅读过你的博客,因为我一直不理解你为什么总是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好。一般顶多就是客观的去评论一下,你的BLOG上大篇关于教育的文章,而宝宝才1岁多点,可以说你注重点其实还是理论上比较多 ...
一、记得前几天在一个贴子已经回复过了,我不是那位数学老师,自叹水平比人家差远了。这是我想表达的最关键的一点。
二、孙的书和尹的书,谁高谁下,可能仁者见仁,也可能如你所说,是散文和诗歌的关系,只有不同,没有高下——也许我前面说的尹的书强孙的书太多,太武断了。如果是这样,我原意收回。
我只想说,我推崇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非赞同她所有的做法和观点(比如跳级,比如边看电视这写作业,比如帮孩子写作业),此其一。
其二,尹的书中,有一些表述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站在一定的高度,个人感觉,不是每一个读者,都能体会到其中精髓的。尹的书,虽然比较通谷,看起来适合各个文化阶层的父母读,但我想,不同文化阶层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收获。
其三,孙的书虽然没读完,但有关她的理念的文章,读过一些;更主要的是,关于蒙特梭利的理论,读过一些书,也是比较了解的。从根子上说,蒙氏的一些做法、理念,我并不认同。孙瑞雪,在我看来,充其量只是蒙氏在中国的通俗引进版而已。
其四,你不觉得书读的多了以后,很多书都大同小异吗?孔老先生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读书关键在于融会贯通,或曰举一反三,不会举一反三的人,连孔老先生这样主张“有教无类”的人,都不原意再教。如果我是3年前读到孙的书,一定会欣喜若狂,因为那时还没读过类似的书。现在宝宝已经2岁了,相关的书已经读了3年,如果到现在我还觉得孙的书好,我自己是不会原谅自己的。——补充一句,这并非意味着我自认为在幼儿教育方面比孙水平更高。水平不如她,甚至差了很多很多(谁知道呢),也并不意味着在知其精髓后,还要在所有方面都亦步亦趋,跟在她身后转。
其五,差不多在育儿上稍微上心的父母,将来写一本类似于《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样的书(如果《哈佛女孩》能称为“书”而不是“垃圾”的话),是有可能的——因为还有很多父母用类似的方法在教育子女。但是,恐怕没有人再能写出一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实际上我知道还有一位幼儿园老师写了一本书名同样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育儿书,还有一本《好爸爸胜过好老师》,网上书店都有卖)。如果有,那么这位母亲(父亲)必须有相对深厚的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的功底,而不是现代时髦的蒙氏、华氏,甚至杜曼、七田真,看过所有教育学、心理学经典原著,并且从孩子小时就开始实践,最关键的,她(他)不但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还必须有升华实践的能力。
其六,刚才重新看了你的贴子,注意到你主要强调蒙氏与中国的结合,就这一点来说,我想孙可能是做的比较好。但是,正如前面说了,蒙氏本身我并不完全认同,比如,运用教具太多,比如,一些所谓的“规则”太死板,可能带来负面的问题;另外,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如果真的普及的话,就必须涉及到改革教育制度的问题,而理念也罢、制度也罢,其最终的执行,不但受制于教育工作者,而且也受制于整个社会大环境。——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全国幼儿园普遍设立的“蒙氏班”了。如果孙、李的幼儿园全国遍地开花,谁又能保证它们不会成为新式的“蒙氏班”呢?
[ 本帖最后由 倩倩妈@xa 于 2010-7-1 01:5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