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80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8-4-30
- 帖子
- 2612
- 积分
- 19406
   
- 经验值
- 17883
- 爱心活力豆
- 12
- 宝宝生日
- 2004-12-09
- 地区:
- 碑林区
- 街道:
- 碑林区
|
十、不好奇、不多动那就不是孩子了
宽容对待“败家子”
“哎呦呦!你这个小败家子!怎么什么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就非弄烂不可呢?”年幼的孩子们几乎无一例外当过“败家子”,被毁坏的东西,小到妈妈的胭脂盒,大到客厅里的电视墙;轻到奶奶的羽毛扇,重到爷爷的按摩椅;脆到杯盘碗盏,硬到红木家具……从家里的客厅到卧室,从厨房到阳台,所到之处犹如遭受台风袭卷一般,几乎斩尽杀绝,无一漏网!
更让父母们伤脑筋的是,教训、责骂、摆事实讲道理,总之是软硬兼施,用尽一切手段,可孩子仍然是“屡教屡犯”,大有“一败到底”的气势。究竟是什么让小家伙们如此“心狠手辣”,还乐此不疲?说来只有两个字——好奇。
有很多我们大人见惯不惊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充满新奇的诱惑力,他们为此锲而不舍,潜心钻研,手脚并用,直到试探出这个东西的“究竟”,然后精力充沛的他们,会马上又把研究的目标锁定到其他东西上去。如果正面地解释孩子的破坏行为,可以理解成是他们永不枯竭的好学精神、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思维、可贵的好奇心。
三岁多的琪琪,有一天和妈妈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电视里的叔叔,整张脸都被涂成了黑白两色,很是好奇,妈妈解释说:这个人是在唱戏,所以他需要化妆,这样在舞台上才漂亮。琪琪点点头,没过几分钟,她从厨房里走出来,指着自己的脸问妈妈:是不是这样啊?妈妈回头一看,差点吓死!琪琪用面袋子里的白面,把自己的脸涂成了白馒头,又用墙角堆放的蜂窝煤在“白馒头上”横七竖八地划了好些道道!妈妈奔到厨房一看,装面粉的口袋敞着口倒在地上,白面撒了一地,一个打碎了的蜂窝煤散落在面袋子周围!琪琪的屁股随后就落下了妈妈几个巴掌印。一个星期以后,琪琪妈妈在和我说到她女儿的胡闹时,气儿还没全消,她说:你说人家小男孩儿调皮一点儿也就算了,琪琪一个女孩儿也这么捣蛋!将来再长大些还得了啊!
实际上,当琪琪好奇地问妈妈,电视上的人为什么画大花脸的时候,如果妈妈够敏感的话,应该会欣喜地发现这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妈妈可以跟她讲讲戏曲,可以介绍一下这个角色是个什么人物,如果琪琪想试试看在自己的脸上画大花脸是什么感觉,那妈妈可以拿出自己的粉盒和眉笔,和琪琪一起来一次“探索之旅”,两个人互相给对方画个大花脸!这是多好的一次亲子游戏啊!而且琪琪也绝对不会去动厨房里的煤和面粉。
有一个和琪琪同岁的小男孩儿磊磊,这段时间也不安分,他的败家行为,居然引起了爸爸妈妈之间的一次激烈争吵。
“你儿子又把百叶窗的绳子拽断了!你这个当爸爸的该好好管管了啊!”
“我不是说让你把绳子往高了放吗?那是你在给他创造机会!”
“你以为把绳子放到高处就安全啦?他拽不到绳子会拽窗帘!你知不知道人家上周刚送给他的飞机模型已经被他摧残得没型了!我能把所有东西都放到阁楼上去吗?!”
“那……那……”爸爸一时语塞,最后还是把皮球踢给了妈妈,“你别忘了你是个中学老师!管一个班的孩子你都没问题,这会儿怎么栽在你儿子手里了?”
爸爸的话刺激了妈妈的自尊心,是啊,自己教的班级有四十多个学生,从来没有哪一个学生想儿子这样让人心力交瘁,妈妈决定从愤怒和抱怨中走出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教导儿子。她买来很多参考书,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有启发:原来孩子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他内心对大人的活动充满羡慕和神往,对大人操作的工具感到既新鲜又好奇,所以一有机会就想亲自试试,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家庭用品不像橡皮玩具,经不住反复摔打。
磊磊的妈妈开始尝试用引导加帮助的方法,来减小好奇给磊磊带来的破坏力。她炒菜的时候,干脆把磊磊抱到灶台上(在此之前,每次妈妈做饭的时候,磊磊都跟在后面,焦急地踮着脚尖,仰着脖子,就想看看锅里的情况,而妈妈总是担心油会溅到他,或者菜刀掉下来会伤着他),穿着长衣长裤的磊磊,现在终于有机会握着锅铲感受一下炒菜的滋味了,他高兴得咯咯直乐,妈妈再也不担心他去翻筷子蒌,把里面的筷子、勺、叉子摆得满地都是了!
磊磊妈妈还趁磊磊在水池边玩拖把的时候,教会了他怎么拖地;当磊磊把抽屉里的东西全部倒在地上的时候,妈妈温和地走过去,教他怎么分类整理、摆放物品,这即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游戏,又教会了磊磊爱整洁的好习惯;妈妈择菜的时候,磊磊也来凑热闹,菜叶被他一顿揉搓,立刻惨不忍睹,不过妈妈忍住了,没有让他“快走开”,而是耐心地教他正确的择菜方法,还教他认识各种蔬菜的名字、颜色、形状、口味……磊磊高兴地参与着妈妈的活动,有一次妈妈在切胡萝卜片时,磊磊突然说:这是一片甜甜的太阳!
我们说对待孩子要宽容,绝不等同于放纵,也不是说孩子犯了错误不闻不问,而是宽容本身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宽容的前提是理解,包容,当孩子偶尔做错了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如果只知道发怒,粗暴地训斥,或者打骂孩子,那只能发泄心中的不快而已,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
宽容既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同时也是对孩子的尊重,而这种尊重很容易转化为孩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增进情感的沟通。
总之,父母们如果能像磊磊妈妈这样,勤于学习教养孩子的方法,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多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就会更多地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善意,他们是如此好学、如此执着、如此可爱。
好奇和多动是孩子的天性
我们曾经和三十位父母做过一个游戏,发给他们一张白纸,让他用一些词语(不是句子),来描述“孩子”。答卷收上来,我们看到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写了:好动、天真、可爱、好奇、快乐、简单、弱小、顽皮、精力旺盛……
所有这些,确确实实是孩子的特性,这是父母们的共识,可是当他们亲自面对和感受孩子的好奇和多动时,又往往会在心底祈祷:上帝啊!求您让我的孩子老实一点儿吧!他不累我还累呢!
我在想,假如真的有上帝,假如上帝可怜这些祈祷的父母,轻轻朝孩子身上吹了口气,孩子立刻变得安静下来,不论周遭的环境多嘈杂,不论他身处在一个怎样绚丽、旖旎的世界,他都面不改色,稳坐泰山,置若罔闻,要么闭幕养神,要么两眼呆滞,做父母的会有何种感受?恐怕哭着喊着又求上帝把那口仙气儿收回吧!他们宁愿要一个好奇多动的孩子!
这其实就是很多父母心中一组深刻的矛盾,既希望孩子活泼可爱,又不允许他们有丝毫的“越界”。就像有的年长些的父母既希望孩子在结婚前感情经历尽量单纯,又巴不得孩子在结婚的当天“一通百通”,最好眨巴眼儿的功夫就能抱上孙子。
愿望是美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毕竟孩子的脑袋不是事先被设计好程序的电脑,他们在不断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不断摸索着成长,所以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随机反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说父母先设定一个美好愿望,然后孩子的一切就会按照父母的期望按部就班地去实现。这个过程势必要经历波折和考验,也势必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的积极努力,才会把孩子一步步引上轨道。正如农民在地里种下一粒种子,要经过精心的呵护,才会变成满目的果实一样。
所以,父母们不必过于受困于孩子的好奇和多动,那是他们在感知、认识这个世界。再说了,不好奇,不多动,那还是孩子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