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11
- 注册时间
- 2015-3-15
- 帖子
- 3764
- 积分
- 42785
  
- 经验值
- 42785
- 爱心活力豆
- 9
- 宝宝生日
- null
- 地区:
- 街道:
|
栗子妈233 发表于 2015-6-9 10:06
# ~- |' Y7 L' c& C" G: v/ P* i写得好好 $ i4 S' E j$ J- Q* A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五常米的来历就很见知识。( ~5 m) I% `2 H; x) R
$ s7 |. o& K! [, G3 G& f1 d B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农历六月的某一天,康熙在巡视他在宫内丰泽园所种的稻田时,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它“高出众稻之上”,而且颗粒己经成熟。本来这片稻田种的是玉田稻种,要到农历九月才能成熟。现在,有一棵稻子提前60余天,在六月就早熟了。这使康熙喜出望外。
! B3 }& a) q; e) G他把它作为种子加以收藏,到第二年试种,果然又于六月早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终于由少变多,培育成一个早熟新稻种。史载,这种早熟的新稻米色微红,气香味腴。因为产在宫内,又是康熙皇帝亲自发现和培育出来的,所以称为“御稻种”或“御稻米”。) a( i4 X2 c' j/ r
2 [) |! [. G9 v对于自己发现和培育的新稻种,康熙没有急于宣传和推广,而是先在宫内种植,供宫廷内部食用。大约试种了十年左右,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他才宣布了他发现和培育新稻种的事。9 q6 B6 `6 g" F# _, Z% Z
- i* E5 m8 E2 l4 C
康熙用了10年试验的过程,终于确定这是一个新品种。康熙因此创造了“一穗传”的育种法,开中国农业试验选种的先河。
& a: [7 K5 H+ H, b1 {
6 K) o4 H& M; \$ G/ y! ~) `. ~在《几暇格物编》之《御稻米》篇中,康熙记载了自己的实践。他最早在玉泉山里试种水稻,产量仅一百多斤。后来他在皇家园林的丰泽园(今中南海太液池西北),试种了几片来自新疆玉田的谷种,每年9月成熟收割。 $ n: h- W2 P5 v- l4 r
+ n% i! c( [+ M; a& Y$ c
由于当时御稻种仅供宫廷之用,相当长的时期无人敢于请求试种。康熙四十二年,大清朝廷兴建热河行宫,御稻种首先被移植到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地处长城以北。白露之后一般稻子不能成熟,所以历史上无成功种稻先例。但御稻种是在白露前成熟,因而试种成功,从而改写了长城以北不能种稻的历史。据康熙回忆:“山庄稻田所收,每岁避暑用之尚有盈余。”
/ E/ m0 S; @, N" }. F, j
% b& _# q! H e* t8 L 既然长城以北都可以种水稻,康熙四十三年,康熙批准在北京玉泉山和天津郊区推广种植新稻种。经过三十几年的试种,到康熙五十四年,皇帝决心向南方推广。康熙认为,南方气候温暖,稻谷成熟必早于北方,“夏秋之交,麦禾不接,得次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将来盖藏渐可充实矣。”可见康熙是想在农业上发展连作双季稻,这是他在发展农业上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 R" D! g5 ]1 @/ o
# v, y/ q/ W4 B8 Q$ _5 w& {$ R他首先选定在苏州和江宁(南京)地区试种,还特派水稻专家、老农李英贵到苏州去现场指导。江南农民对御稻“无不欢忭踊跃,传为异宝。凡有田产之家,俱闻风求种。”康熙看了很是兴奋,特指示:“此种须广布江南,以便民生才好。不可花费吃用!”从这一批示看,康熙几十年培育御稻种是要它在中华大地上推广,解决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吃饭间题。# i- }; ]1 i; E. q- }) X5 K7 }9 m( x* O
* I( z' f- V' l1 m" B' c7 n5 u9 m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将御稻视为世界良种编入名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在第二十章《人工选择》里,他写道:“皇帝的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大型的种子,甚至皇帝还自己亲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米’,即皇家的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唯一种类,所以变成为有价值的了。”
* N1 z+ T2 s$ ~6 C, N# ^, P) Q- P" @( s% |5 g" o. `. K Q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他在日理万机、政无宁日的紧张纷繁的环境中,研究天文、数学,组织地图测绘,积累气象资料,指导捕蝗、治河,特别是发现、培育出御稻种,并在自己的晚年努力加以推广。
" ~: q- o5 W3 E: M2 w2 E
, F% u' k3 I& {5 c* z- N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从来都是国计民生的最大问题。宋代何承矩、明代徐光启等人虽然曾在北方开田种稻,但都没有越过京津地区。 康熙的贡献,一是把水稻的种植推进到了长城以北,二是在南方推广连作双季稻。这在17世纪乃至近代以前,不但在中国前无古人,在世界上也罕与伦比。他在晚年,曾希望自已亲手培育出的御稻种能广被天下,造福群生。他曾说:“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宏愿。4 j% h. `4 W9 g! F! E! O,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