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g, m; L' Y. `+ ^. P对于自己发现和培育的新稻种,康熙没有急于宣传和推广,而是先在宫内种植,供宫廷内部食用。大约试种了十年左右,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他才宣布了他发现和培育新稻种的事。 8 S$ B- ]9 {2 r 7 w" `' \! N) X! g康熙用了10年试验的过程,终于确定这是一个新品种。康熙因此创造了“一穗传”的育种法,开中国农业试验选种的先河。 # U3 R$ B+ T1 g
% K- k7 Y. E0 ? o' L# F& K/ c, \
在《几暇格物编》之《御稻米》篇中,康熙记载了自己的实践。他最早在玉泉山里试种水稻,产量仅一百多斤。后来他在皇家园林的丰泽园(今中南海太液池西北),试种了几片来自新疆玉田的谷种,每年9月成熟收割。 1 } q( K6 d. r) ?2 X' x4 H* } J; q3 D) L
由于当时御稻种仅供宫廷之用,相当长的时期无人敢于请求试种。康熙四十二年,大清朝廷兴建热河行宫,御稻种首先被移植到承德避暑山庄。承德地处长城以北。白露之后一般稻子不能成熟,所以历史上无成功种稻先例。但御稻种是在白露前成熟,因而试种成功,从而改写了长城以北不能种稻的历史。据康熙回忆:“山庄稻田所收,每岁避暑用之尚有盈余。”' m/ h, n1 \3 o
4 y' a3 T% C( H$ j+ [/ c/ e# b 既然长城以北都可以种水稻,康熙四十三年,康熙批准在北京玉泉山和天津郊区推广种植新稻种。经过三十几年的试种,到康熙五十四年,皇帝决心向南方推广。康熙认为,南方气候温暖,稻谷成熟必早于北方,“夏秋之交,麦禾不接,得次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将来盖藏渐可充实矣。”可见康熙是想在农业上发展连作双季稻,这是他在发展农业上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1 m, a3 q+ e3 h" X
; q$ P8 W. Y* Q2 f) V( j他首先选定在苏州和江宁(南京)地区试种,还特派水稻专家、老农李英贵到苏州去现场指导。江南农民对御稻“无不欢忭踊跃,传为异宝。凡有田产之家,俱闻风求种。”康熙看了很是兴奋,特指示:“此种须广布江南,以便民生才好。不可花费吃用!”从这一批示看,康熙几十年培育御稻种是要它在中华大地上推广,解决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吃饭间题。( V" `6 |# G5 p6 B) k0 Z.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