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开始听懂大人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渐渐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俗话说「孩子3岁,猫狗都嫌」,虽然是口耳相传的谚语,其实从幼儿生理与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来看,也有几分道理,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 重点是,我们必须了解:孩子为何会如此?父母该如何面对?不然,此时的孩子有时真的会让爸妈气到想动手,因为我们并未了解到「猫狗嫌」的原因与孩子真正的需要。当我们从孩子的认知与情绪发展,了解坚持倔强的原因。或许我们会发现,坚持并不是完全不妥当的,而是他当下唯一能找到的沟通方式。 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就像海绵一样吸收所有的事物,同时发现「我说的话,大人也听得懂呢!」所以,孩子尝试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跟大人一样,甚至挑战权威。此时,正是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是正常的表现。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学龄前的幼儿处于感觉动作期与前运思期的阶段,孩子会根据最直接的感受做判断与学习。当他无法满足眼前的欲望,会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像是哭闹、耍赖,因为他觉得「为何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只是单纯表达心中所认知到的,像强强只知道要出门,「出门就是要穿自己喜欢的鞋鞋呀!」他还无法认知喜宴跟新皮鞋的关系,所以他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像大人要求孩子听他的话是一样的。 情绪的发展历程包含:感受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幼儿受限于认知和语言上的发展,他们能够认知的情境与使用的词汇,尚不足以做出完全符合社会期望的合宜举动,加上成人的不了解,因而时常发生与父母僵持不下的状况。 尤其是幼儿情绪通常是直接的、短暂的、强烈的,成人务必了解孩子为何坚持?而非只是一味阻挡孩子的意见。倘若只针对表面的行为进行纠正,不但适得其反,可能会阻碍亲子关系的正向发展。 当孩子逐渐成熟,会因为媒体或同侪的影响,发展出阶段性的好恶,像是神奇宝贝、海贼王、喜羊羊与灰太郎等等,所以,当他想与同侪 「一争高下」的时候,往往会坚持一定要穿着某某的衣物,即使父母觉得不妥,孩子依然坚持。 有时候,孩子也会好好地表示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父母无法当下满足他,或没说明清楚无法实现的原因,幼儿就开始使用其他的方式,引起父母关注,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希望父母可以重视他的需求。 有时候幼儿的坚持,并非完全不合理,是碍于词汇或认知,他说不出个所以然,只好重复他会说的简单词汇,像是「我就是要…」「我不要听你的!」「我不喜欢…」,孩子可能是在发出需要帮助的讯息,而非一味地闹脾气。 幼儿坚持某件事情,有背后的原因,如果无伤大雅,还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像是一定要爸妈陪他玩;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可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的陪伴与互动,此时不妨告诉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爸爸妈妈陪你?我们也好想陪你,可是我们正在忙,可以再等十分钟吗?我们一起看时钟,计时开始!」当我们说出原因,孩子就不那么坚持,是因为他感受到我们的了解与体谅。 在团体活动时,孩子想要某个同学的玩具,双方坚持不下,此时我们可以问他:「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玩具?可是小明也喜欢玩耶,你要不要问小明可不可以一起玩?还是问小明还要玩多久?可以讨论大家轮流玩的方式吗?」当孩子开始思考解决方式的时候,也转移了情绪的焦点,解决了问题。 强强坚持要穿旧旧皮卡丘的球鞋出席喜宴,可以俏皮的跟孩子说「我想皮卡丘可能很想在家休息,要不要等我们要出去玩的时候,再带它一起去?」我们也可以反向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见,何不穿着轻便一点去赴宴呢? 孩子闹别扭的时候,千万不要一气之下说「你这个样子,跟你老爸一个样!」「你真得很烦呢!讲都讲不听!」逞口舌之快,只会让孩子否定自己,甚至迁怒自己最爱的家人,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处理任何事情的过程,都是身教的一部分,我们能否在处理的过程中,依然让孩子学到尊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