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80
- 精华
- 2
- 注册时间
- 2011-2-4
- 帖子
- 2742
- 积分
- 27941
   
- 经验值
- 27616
- 爱心活力豆
- 6
- 宝宝生日
- 2006-02-07
- 地区:
- 未央区
- 街道:
- 辛家庙街道
|
下面是内容:8 M$ Y/ ^! F. J1 {. Z# q
如果我们承认流行词汇是风向标,那么,正被许多人挂在嘴边的“孩奴”,代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它说明,我国的整整一代人都开始为要不要为人父母而犹豫不决。它甚至能说明,在一个长久以来将亲子之情视作基石的社会里,生儿育女头一次在大范围内被认为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幸福。6 ]4 y! }1 w( f1 P# C1 ?! G" _
80后拒绝做孩奴
4 T3 _1 `' N2 W8 R9 d f 关于“孩奴”的讨论已经开始占据报纸和网站的显要位置,“生孩子要理性”的专家观点颇带暗示意味地传播,“养个孩子要100万元”的恐慌悄悄蔓延。据说,在很多家庭的饭桌上,要不要生孩子,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肃话题。1 I2 H5 {% u4 Q4 I2 @
- U: L2 r+ C: M
我们承认,单个家庭在生育问题上无论作何选择,都应受到尊重。但当这种选择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方向性,并开始传染,那就不得不严肃对待。我们也承认,养育孩子的成本正在变得高昂,但这却不足以成为将孩子视作负担的理由。
# H7 [" N4 c" h$ i 生活成本,尤其是城市生活的成本,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这是我们正面临的现实,它部分是我们为文明发展付出的代价,部分则是我们社会结构失衡的恶性后果。将“孩奴”一词挂在嘴边的这代人,许多刚独立挑起生活重担。他们面临一个正被贫富分化、心态失衡等因素慢慢撕裂的社会,并在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间挣扎。他们习惯性地将这一切主要归因于外部不公,充满牢骚和抱怨。
8 p, A- I: G7 y & A2 X8 J- Y) f% Q% v {
看起来,这些压力无可避免地感染到他们对于生儿育女的评判。这种压力是现实存在的:在北京街头,在上海街头,或者在广州街头,随便拉住一位劳碌的为人父母者,你都会发现,孩子是他(她)奋斗的动力,也是他(她)焦虑的根源。: V6 ]) y: j/ ?2 ~ m2 d
然而当一对夫妇忙于用奶粉、尿布和学费的价格来衡量生育的价格,并将为承担这种价格的奋斗视为“奴役”时,我们可以确定,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8 |8 w' z- a, s: U1 i# x8 B0 q
+ J0 h# e3 ^4 p# `+ Z) S8 U. @ 养育后代从来不只是一个经济命题。它包含亲情之美、伦理之常。它的利弊,不应该只通过计算器上敲出的数字来评判。0 U( R* O: Q' I1 e, ?
亲子之爱、天伦之乐,不仅是我们社会长久以来珍惜保存的传统价值,也是深藏于人性深处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个体会因种种原因作不同选择,但这种根植于文化和人性本身的传统,并不应该被冷冰冰的成本核算所否定。
: ^/ e& [$ x+ {4 i# D( p* |, J9 @) |+ [ 在“孩奴”这一词汇流行的背后,我们感受到一种危险。我们担心,被过分强调的集体抱怨,会演化成无法控制的强大潮流,损害我们珍视的亲情传统,从而裹挟许多人的思考,并伤害我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和家庭观念。
! j' U' k* k+ t. {" O
; f* a- U# {; l 将生儿育女视为劳役,并与买房、买车相提并论的观念,是一种草率而不负责任的联想。它是对世界的消极逃避而不是积极面对。而急匆匆地将这种观点加以传播,并津津乐道,则是一种鲁莽的冒险。# ^' r: K+ t1 H) N; y6 ?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我们也许该承认,精确地计算养育孩子所可能的花费,并据此规划自己的人生节奏,是明智的行为。但是,这种明智绝不是抱怨这种花费之巨大,并借此发泄自己对于生活成本高昂的不满。要知道,在历史上,即使是最艰难最贫穷的时刻,人类也不曾放弃对于子女的抚育和爱护。' ?4 f1 w: H U$ Z/ p) `
“孩奴”这个称呼,叫我们心存不安。这种不安,源于我们对民生艰难的体味——如果面对抚育后代这样基本的选择,社会成员也被迫精打细算而犹豫不决,这说明这种艰难已经到了某种必须正视的程度。这种不安,也因这类流行词汇背后所揭示的传统价值的脆弱而起——凭借那些价值,我们才得以将社会共同体延续至今。
1 Y- \0 X3 Y# [4 o. t
, B3 C7 k" W, ~ 26岁的萧月梓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工作3年多了,"刚毕业那会儿,'白领'意味着出入于高档写字楼、格子工作间,是份体面的、让人羡慕的工作,而现在,自豪感正慢慢消失"。2 B" a5 N9 L7 f! I2 a" L
"如今我们对'白领'的定义是,薪水在手里热乎不到10分钟,去银行还完各种贷款,就知道'这个月的工资又白领了'的人。"萧月梓说,"我们常自嘲是'白奴',也就是'作为白领的奴隶'。"
^ `' W; a4 A' A) R" H% W 在中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批人被称为"80后"。步入2011年,首批"80后"将迈入"三十而立"年龄。然而,不少"80后"却感叹"三十难立",甚至自比为"奴隶"。" Z; e& S0 ^4 \
"白奴"、"卡奴"、"证奴"、"礼奴"、"房奴"、"车奴"、"婚奴"、"孩奴"等说法,在中国的"80后"群体中悄然流行。
1 A% ]' m. W: {4 L W9 K' G$ b 萧月梓开玩笑说,"我们的'奴隶主'就是银行,为了满足教育、房子、车子、婚姻甚至养孩子的各种费用,必须要像奴隶一样拼命干活,然后每个月还债给它"。
5 U' p' y% y, O# `& ~" a 月薪5000多元的萧月梓收入尚可,但对于爱好名牌、热衷社交、兴趣广泛的她而言,却并不够开销。
/ g9 w8 C; `$ @" s 面对"入不敷出"的财政窘况,萧月梓自有"对策"申请五、六种信用卡透支,"反正每月'拆东墙补西墙'地还完银行的债,就发现自己的工资果然'白领'了"。 {0 g P4 u) q; g1 P( [
上世纪90年代,"提前消费"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名词。! Z5 s4 J9 {! H
那时一则流传颇广的故事说: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终于在临终之前买了一套房,却已无时间享受;而美国老太太年轻时贷款买房,住了一辈子大房子,到临终前终于把分期付款还清。* a% O. C! ~6 K3 t" H; |0 z
* L6 J4 ]3 d" F; X x3 T 十几年前,这则"买房子"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彼时中西方社会消费观念的碰撞。而如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贷款买车、买房甚至购买家电早就为人们所习以为常。! C6 m! x7 s9 Z3 d& j
"这是一个崇尚'快餐'、'速食'的年代,'80后'缺失了耐心,都想提前享受。"在南昌某媒体工作的黄玲说,"他们预支了今后的钱,觉得自己像负债累累的'奴隶'一样,这也许并不奇怪。"' t7 K! i0 f' A% g% L
而与父辈谨慎的、积攒性的消费习惯不同,"透支消费、寅吃卯粮"的消费行为在"80后"中更有"市场"。& K5 q- l0 ^. v6 a% r( X
2005年,新华社曾在一则报道中披露,根据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点,"白领"们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
: u* p' K$ i3 D: ^7 O$ p 在湖北大学人口学教授张智敏看来,"多数中国人还是习惯'先攒钱后消费',在年轻一代中,所谓'奴'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正步入提前消费社会。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1 M, S1 ]# J e. G, n0 T "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超前消费行为还与传统的炫耀性消费有关,即装面子、怕人瞧不起。传统与现代消费文化交织在一起,导致一些不切实际的消费。比如,一心想通过证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拼命挣钱让孩子达到高不可攀的教育期望值等。"张智敏说。
7 Y( D S! K& J 然而,在老一辈人看来,"80后"之所以成"奴",还与自身不擅理财以及冲动型消费的行为有关。
# n# Y- u- q+ r1 M2 V7 F1 C( d 李教授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任职。她就认为,"80后"面对的物质**太多,加之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背景,当步入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阶段时,难免觉得不如意和难以适应。4 x6 Q, i) d: \9 w- o) X% p7 r; r
还有舆论指出,近年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而税收的"二次分配"调节未见实效,这也导致正处于职业上升阶段的"80后"群体感觉自己疲于奔命,变成工作和生活"奴隶"的重要原因。
8 j5 a. q, F- o3 n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80后'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如果凡事不量力而行,被'奴'的情况势必会加重。"张智敏说,"国家应关注到这一现象,采取措施帮助年轻一代减压,而'80后'也必须强大自己的内心,进行理财和职业、人生规划,面对种种**,加以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 ]3 I8 H( A* I& h4 n ) w, J' N4 s8 F. B. l! ` D
6 _% p8 O: r2 G" } 我们希望那些恐惧成为“孩奴”的人,静下心来进行一次深思熟虑,而不是急于跟从一个符号,放任自己随波逐流。我们希望对“孩奴”的恐惧早日平息,这既需要靠整个社会系统尽快地良性化发展,也需要已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以更良性的心态,体会生育和养育后代的美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