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曾经发表于去年的E度论坛,如今一年过去了,随着孩子进入初二的下半学期,伴随着对初中知识结构体系更全面的了解,对应试教育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如今打算借这方宝地,重新抒发一下自己对亲子教育的感想。需要申明的是,本人并不是什么教育专家,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那么广泛的接触面。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本文所定义的那一类考试牛孩儿。只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的父亲,为了追寻考试牛孩儿的梦想,伴随着孩子无比辛苦地一路走来,有很多体会,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2009年的小升初,我们参加了北京四中的3.28升学测试。这次测试,数学占120分,英语占100分,语文占80分(不知当时信息是否有误),结局是我们没能中奖,没能成为令人骄傲的牛孩儿之一。 在这样的考试中不能有上佳表现,你无论如何也不能计入牛孩儿之列。尽管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永不言败,无论是口头上,还是内心里,永远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牛的!但是毕竟,不能成为公认的牛孩儿,心中还是留下一抹隐隐的痛。作为一个心智发育比较迟缓但同时又是一个活泼好动、聪明绝顶的男孩儿,我们在孩子小学六年期间在亲子教育方面付出了很多。一个在语数英方面都十分擅长的父亲,却无法在小学阶段教育出一个公认的考试牛孩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不该以考试成绩论输赢成败,但是在竞争惨烈的现实世界中,如果你在考试成绩上落败,那么你就享受不到优势资源,从小升初开始,到中考,到高考,您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质量是绝对不同的,甚至可能有天壤之别。在任何一个环节落败,一般来说,都会令你的人生之路变得艰难许多。 可怕的是,这场残酷的竞赛和抢夺优势资源的战争已经蔓延到了幼升小。很多家长都是凭着本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战争之中。但是对这场战争之胜负,将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未必能看得很清楚。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论述牛孩儿是怎样练成的(主要是分析别人家的牛孩儿是怎样炼成的),分析学校、环境、家庭、课外班、以及孩子自身因素对一个牛孩儿的诞生,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帮助大家,在这场火热的战斗之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敌我,充分把握得失利害,使胜者今后不放松、不懈怠,败者不气馁、不灰心,为六年后更为惨烈的小升初战役早做规划。 那么,一个牛孩儿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呢?尽管本文将会以大量的实例,来支撑笔者的每一论断,但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的产生,却完全出自主观推测。所以,在说出第一个论断之前,第一,请您不要急于拍砖,因为我愿意听到不同意见的反馈信息;第二,也请您帮我观察和印证一下,如果符合您的经验和推断,就给予我一定的支持和肯定。如果,您觉得不符合事实,也请直言。 我的第一个论断是,一个牛孩儿的诞生,百分之八十是天生的。一不靠牛校,二不靠牛母,三不靠环境。基本都是自力更生。不仅自力更生,通常还都是白手起家。至于什么是“自力更生”,什么叫做“白手起家”,我会在后面详加阐述的。 (注:以上论述基本来自一年前的原文,对于最新体会,我会用括号表示,这样可以让大家更了解我的思维脉络。) (新的体会: 这一论断有失偏颇,根据最新的观察,尽管不同的牛孩儿,有不同牛孩儿的成功之路,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几乎所有牛孩儿的家长,都家教甚严。父母或许在学习本身上无法帮助到孩子,但是对孩子的管束,却是自始至终非常严格的。牛孩儿几乎从小就没有更多玩儿的时间,几乎所有的牛孩儿都不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几乎没有父母会怜悯他们比别人缺少了童趣。从某种意义上说,牛孩儿比普通的孩子更能吃苦。) 在这里,我们必须首先“牛孩儿”做个全面准确的定义。 牛孩儿就是在各科考试成绩都能表现得十分突出的孩子。就是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中各大名校主动争抢要的孩子。 当然,在考试中表现突出的孩子,在今后人生的大舞台中,未必就是一个表现突出的孩子。事实证明,一些在考试中表现的不是很突出的孩子,在未来人生之路上,却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我们这里所提到的牛孩儿,并不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后的自然结果,而是我们自作聪明的人类横插一刀之后的主观判断与选择的结果。考试竞争的成败,不代表孩子最后人生的成败(呵呵怎么像句废话呀)。 通常考试竞争的优胜,仅意味着孩子善于考试,而且这种能力大多是天生的。 (新的体会:考试牛孩儿并非天生,应该是家庭环境造就的。教育家们往往倾向于“习惯养成”之说。而我更倾向于——严格的管束更容易造就牛孩儿。因为习惯养成,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表明,有些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您就是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依然难以养成被你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优良学习习惯。这方面我接触过不少实例。比如有一对双胞龙凤胎,父母对这两个孩子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同样重视,同样培养。但是那个女孩儿,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而且,每一次写作业都是用橡皮擦了又擦,就为了看上去更整洁。而那个男孩儿,则不论你怎么要求,都是尽可能应付差事。一个用心,一个不用心,两人的作业质量可以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之分别。但是,如果提到严管束,这个却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回到我们开始的论断,说考试牛孩儿是天生的,多多少少也是有一点道理的。换句话说,经过严格管束的天生牛孩儿,才有机会最终成为考试牛孩儿。如果过于溺爱,这些天赋善于考试的牛孩儿,只不过在平时成绩能够表现的稍微优秀一些,到了那种门槛比较高,比较严峻的小升初的战场,同样会败下阵来。) 不论如何,有些孩子,还是天生擅长考试的。 比如说,同样聪明的十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善于考试,这种假设与现实情况很近似),如果都留放到孤岛上让他们自生自灭,假如最后只有一个孩子能够生存下来,那么那个善于考试的牛孩子,能够成为这个幸运孩子的概率不到十分之一。 因为前提是,十个孩子同样聪明,那么每一个孩子聪明的方式是必然是不同的。有的是善于考试,有的是善于察言观色,有的是善于克制和直接战胜对手,有的是危机来临时善于躲避和逃跑,比如我们家的宝贝无论是在有危机无危机的前提下都比较善于觅食(家里买了好吃的,无论藏在哪里都能被他找到;同时天生的做饭好手),所以我们家宝贝成为最后的幸存者的几率是远大于十分之一的。 再如,现在的考试中,女孩子容易获胜,但是在职场上,男孩子更容易成功。 我说这些话的目的,并不是要大家以酸葡萄的心态,去藐视那些SZ以及RDF的超牛孩儿。而是要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奥妙,知己知彼,然后才能看看我们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能给为孩子做些什么。 我们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是,无论孩子天生擅长什么,一定要通过家长的后天努力,让孩子能够最终擅长考试。 我说孩子的考试能力是天生的,也并非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天生的那种。 首先,遗传因素会有一些,但不是绝对的。就是说,考试能力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也仅有不超过20%的孩子能够直接获得考试能力的遗传。我接触过一些超牛孩儿,父母一看就知道不是在曾经的考场上有过卓越表现的那种。其中有两个超级牛孩儿,父母职业一般,但是三代搞教育。有一位超牛孩儿,父亲是博士。通过接触,发现其父母的倾心打造和专注教育,对孩子影响更大。 到目前为止,我只接触到一位完全遗传了父母考试能力的孩子。 孩子的爷爷奶奶均来自偏远山区(再上一代是纯粹的农民了),六十年代初双双考上了清华大学。孩子的父亲也是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孩子本人是个女孩儿,比我们家的宝贝高一年级。小学时代一至六年级,期中期末获得三百满分是经常性的。奥数也没有专门报班去学,曾经是某一年度的北京市走美杯数学竞赛第一名。小升初的时候SZ和RDF抢着要,最后就近择了一家中学(海淀区区重点)。 对于这一家人,我非常了解。知道这家子爷爷奶奶对孩子父辈的教育,就是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的类型。孩子的父亲也承继了这种家族的教育传统,对孩子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孩子的父亲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才回家(自愿强迫加班综合症) 这一家人,无论是爷爷奶奶那一代还是孩子父亲这一代,在事业上的发展都不是很如意的。两代人办了一个小公司,始终挣扎在死亡的边缘,一直是濒临破产的状态。当然,不能因为人家开办了一家公司,经营十年也无法成功,就说这家人生存竞争能力差,但是,考虑到这家人为人的失败(诚信度很差),并且为人的失败是导致这家人事业失败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断定,这家人市场经营的失败,完全是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结果。 可见,这个家族,如果有什么特殊禀赋可以遗传的话,也只有考试能力了。这仅仅是我见到众多超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例。我所说的孩子考试能力是天生的,主要还不是指这种孩子。 (最近又和这个孩子的父亲聊过一次孩子的情况,似乎到中学以后,孩子的考试能力也不是很突出了。可见放任不管,孩子的考试天赋再好,也是难以跟那些如狼似虎的对手们竞争的。另外,这个孩子在小学时代之所以非常突出,一个原因是成熟早,这个孩子看上去比一般孩子成熟很多,第二个原因,还是家里的学习氛围浓。因为这个家庭是非常崇尚看书的。一家三口,平日在家里,永远是每人手里抱着一本书看。家庭生活中,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任何形式的游戏机。) 我个人认为:任何考试能力很差的一对父母,都可能生出一个考试能力很强的孩子;反之亦然,任何考试能力很强的一对父母,都可能生出一个考试能力极差的孩子。 我们家小粽子,生下来后,从遗传基因的角度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邻家女孩儿小格格要强很多。从生活中观察,小粽子的机灵劲儿和聪明劲儿绝不输于任何人。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对小粽子的教育投入也是相当巨大,从时间投入上说,至少比邻家的小格格要多出一倍来。比如说,整个小学六年,加入小格格在奥数方面所投入的时间一共是500小时的话,我们至少要投入1000小时。小的时候再一起做游戏,我们给所有的孩子都出过各种测试题,无论是从记忆能力,还是领悟能力,以及思考的速度和深度,小粽子都略胜一筹。但是,整整小学六年,包括初中上半年,小粽子几乎从未在任何一次考试超越过小格格。即便是小粽子的最强项——英语,考试成绩也几乎永远落在小格格之后。 这是我身边两个活生生的案例,一对考试能力很强的父母生出一个考试能力很差的孩子;一个考试能力一般的父母,生出一个考试能力很强的女儿。 幸亏我们自始至终都不服输,不认输,我们和小粽子一起,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与分数抗争,与“命运”抗争,可以说是殊死顽抗,拼命死扛!小粽子和小格格的成绩才没有因为马太效应而使差距越拉越大,反而是越来越接近,根据小粽子最近的表现,非常有希望在初一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达到与小格格比肩的水准。我们亲眼目睹,许许多多和小粽子一样聪明的男孩儿,因为不善于考试而掉队了,上中学后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距离越扯越远。 当然,小格格还不属于超牛孩儿,她与那些能够进入SZ和RDF超牛孩儿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然而,小粽子和小格格比较的故事,已经能够充分说明问题了。也正是因为他们二人间的比较,才引发了我关于“牛孩儿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思考。
看到小格格,自小到大,在学习上从来没有花费过很多精力,她的父母也并没有为此花费过多少心思,比如我们比较上心的家长,几乎从来不会当着孩子的面看电视玩儿电脑,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时候,我们只是在一旁看书。而小格格的父母从来都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在一旁看电视玩电脑,无所顾忌,我当然会有很多想法。
如果说孩子的好成绩,缘于孩子从小养成的认真仔细的优良习惯。那么小格格养成这样的习惯,几乎没费吹灰之力。而小粽子,我们是胡萝卜加大棒,苦口婆心,机关算尽,到现在还是没有羽化成仙,没有彻底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新的体会——小粽子和小格格近况:上了初中以后,小粽子和小格格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实验班里。小格格是班长,初一上半学期的时候,小格格的成绩还不是很突出,好像一直在第二至第六名之间晃悠,但是从初一下半学期开始,小格格异军突起,她的成绩不可阻挡,总之以稳定惊人的高分,位列全校第一。初一下半学期的期末统考,300分满分,小格格是286分(位列区前五左右),初二上半学期的全区统考,满分400分,小格格成绩是386分(位列全区第一或第二名)。小粽子的考试成绩则一直不太稳定,初一的阶段由于语文偏科,最好成绩是一次月考在校排名是第二位,最差成绩是第十五位。可喜的是,从初二下半学期开始,小粽子的成绩也稳步提升中。如果说如今的小格格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超牛娃儿,小粽子距离这个距离,也并不遥远了。从现在的认识角度,我们再来比较小粽子和小格格小学时代的投入差异,我发现,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尽管作为家长,我们的投入远比格格妈多很多,但是,从对孩子管束的角度来说,格格妈对小格格的管束,远比我们严厉很多。例如,不管是小学时代还是现在,周末的时候,小格格每日只能玩半小时的电脑,而我们只要到了周末晚上,孩子就基本全泡在电脑上了,可以玩两到三个小时,尤其是周五晚上,就彻底大撒把了,而格格,在周五晚上必须把周末的作业基本做完,才可以玩那属于她的半小时电脑。) 在小学阶段,伴随着小粽子的成长,我们见识过小粽子身边的三个牛娃儿,都是男孩子。两个是小粽子班里的,一个是小格格班里的。以下,我先对我们所了解的这三个超牛小娃,一一介绍,然后再继续我们的话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