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思语兰轩 于 2012-12-16 08:34 编辑
星期日上午十点半(由于天气渐冷,多数在室内哦)北郊凤城二路人人乐后义务诵读《中庸》,电话是:13992836608,欢迎爱国学的爸爸妈妈带着小朋友来参加
以后每周日都有读哦,地点随时会变化的,会去护外哈
顺带让宝宝多结交一些朋友! 读国学经典的好处?
1.识字能力:轻松认读大量文字。
2、记忆能力:轻松背诵大量国学经典。
3、阅读能力:建立广泛阅读兴趣,作文水平大为提高。
4、理解能力:提高综合理解能力。
5、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出良好口才。
6、行为习惯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7、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自然熏陶。
8、外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今人为什么不读经?
广闻博览、饱读经典的人,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和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也是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涵养、修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养性情,“读经”是最简单、最有效、最便捷方式,最智慧的选择,也比较切实可行,容易实施,教育成本也最低;我们让孩子从小广泛诵读各类经典,就是让孩子在一生的黄金记忆期储备好令她一生受用的东西。
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而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常理常道,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
古人几乎每个读书人都读经的,无一例外。把经典背诵得滚瓜烂熟,才完成启蒙教育。这个启蒙教育是个识字的过程,头脑开发的过程,是文化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人都不读经了,不但儿童时候不读,长大了也不读。到了大学,学中文、历史的也多半不读。为什么会这样?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这篇文章写于1942年,实行白化文教育20多年。也就是在一批新的青年成长起来的时候,读经已经成问题了。如果在二十年前,不用说这样的话的,因为每个人都读经,而且都能读懂经。可是在1942年的时候,大部分青年就都不读经了。于是朱自清才起来呼吁,但是呼吁是无效的。 不读经的原因用朱自清的话就是“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很简单,因为读不懂吗?当时的很多学者并不是认为经典不好,只是读不懂,很多人不想读,读不进去。这一点,推广白化文运动的胡适之先生也有深刻体会,否则他不会写一篇国学书目让学生读过学书。 在实行白话文教育以前,没有人觉得经典晦涩难读。为什么?因为本来就不难读。儿童是学习语言的天才,只要进行读经教育,就能很容易的学会文言文,很容易的读懂经典。但是,儿童时没有经过经典诵读训练的,就很难,甚至很多人一辈子不读不懂经典。 所以朱自清的呼吁是没有用的。因为国家教育部已经废除了读经教育。就好像一个孩子不经过指法训练,然后呼吁他去弹好钢琴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可惜的是当时地白话文推广者并没有认清这一点。他们一面杀死文言文,一面呼吁大家读经典。这不是思维的混乱吗? 经过了80年,老中青三代都是白话文教育出身的了,到了今天,不要说读经典,连经典的名字恐怕也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四书》是什么书,更多的人说不出《十三经》都那些经。所以国人不再有能力读经典了。 今天的国人没有能力读经典,只能听一听人家对经典的评价。可惜的是,自从五四以来,那些所谓的先进分子,对经典诋毁多于赞誉。所以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古代的经典可以用迂腐、封建、落后、守旧顽固等几个词来形容。这些词并不是我们发明的,而是五四时期的激进青年发明的。他们这些评论对吗?很少有人去考证。尤其是今天反对读经教育、对中国古典不懈的人,几乎没有考证过。 这几十年来,我们都不加思索的接受了这样一些观点:中国是黑暗的,旧社会是吃人的,中国人是丑陋的,中国古代文化是泯灭人性的。正因为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中国才一直无法产生科技,所以那些都应该抛弃,即使不抛弃,也没必要给孩子读。 这些观点显然是错误的,有一些是五四时期激进青年的观点,有一些是文革时期造反派的言论。我们今天居然就接受了,而且全盘接受了。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思想已经不再自由了,已经被那些人控制了,已经丧失理性分析的能力了。 近几十年,华人社会在国际舞台上异军突起,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重新审视华夏文化了。有些人已经开始部分地扭转了这种思维模式,但依然从感官上拒绝经典,拒绝诵读。如果您依然有这种观念的影子,现在就要开始转变。有很多人,当我第一次对他们讲《论语》的时候,他们立刻会闪念出“糟粕”、“腐朽”、“顽固”、“封建”等概念。可是当他们一句一句读论语的时候,就会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他们的心里。孔子就像在他们身边一样,挖掘他们心灵最深处的善念。这些道理不是孔子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只是从前没有人点醒。 今人为什么不读经,就是因为没读过。没读过经,又受到歪曲事实的言语的蛊惑,所以不再读经,拒绝读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