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26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8571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小寨路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4:13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小升初”、“初升高”都已经是家长们熟悉的名词,而随着入学竞争的白热化,“幼升小”成为新的热门词汇。今年暑假,许多还没跨入小学的孩子们已经背起书包提前开始了“朝八晚五”的学习生活。这些年龄在6岁左右,今年9月即将跨进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在“幼小衔接班”中搭乘学前快车,学习包括英语、数学、识字、拼音等各个方面的课程。  入学考试吓坏家长
  “我最近一直在犹豫让不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听说有的班全班32个孩子只有7个没上,其他人全都转到衔接班去了。”小洪这两天正为即将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犯愁。让孩子继续在幼儿园边学边玩,还是像大多数家长一样,把孩子转到“幼小衔接班”,提前开始严格的“朝八晚五”的学习生活,他一直拿不定主意。
  与小洪一样,家长小江也正在为孩子上小学的问题担心,她说自己是被小学入学考试的试题“吓着了”。“我们孩子上中班,但是现在也要开始考虑上小学的问题了,听说小学入学都要测试,所以我提前上网查了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那些试题连我看了都犯晕。”小江列了几个重点小学以前曾经考过的试题:
  1.一个蜡烛,第一天被风吹灭了,第二天灭没灭?
  2.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天,每个老师有几个鼻子?
  3.请列举出两种人类的名称。
  4.你想上这所小学的理由是?
  5.你认为你这次测试能得几分?
  6.钟表的“钟”是什么旁的?
  7.英文7怎么说?
  从网上的历年考题看,除了这些看似怪异的考题,小学入学考试还会涉及拼音、数字、加减法、生活常识、拼图等多方面知识。一位今年刚参加完小学入学考试的学生家长说:“入学考试数学、语文、外语都会考,拼音是必考内容。考试的老师说了,开学之后学校就不再单独讲拼音了,这些知识孩子入学之前一般都得会。”
  “幼小衔接”开始预热
  上周五上午7点半,在北京某培训学校的“幼小衔接班”门外,便有家长送孩子前来上课。“有不少口碑好的暑期幼小班现在都满员了,想报名都报不上了。”在一所培训学校幼小衔接班咨询处,一位前来报名的父亲皱着眉无奈地表示:“下手晚了,前几天去了好几个幼小班,但都没有名额了。”记者了解到,今年暑期在北京开办的“幼小班”培训机构并不少,课程通常都是1至2个月,有些则是面向明年上学的幼儿,今年9月开课。而每个班级人数也大都控制在20名以下。
  记者在一些全日制幼小班的招生简章中看到,数学、拼音、识字、书法、英语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此外,还有舞蹈、唱歌、看动画片等兴趣课程。全日制幼小班一般是上午8点上课,一节课40分钟,中午午休两个小时,下午5点左右放学。记者从多个幼小班培新机构了解到,根据学习内容以及学时长短,幼小班的培训费从350元到2万元不等。
  9成家长赞成“上班”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9成家长都认为“这个幼小衔接班真正让孩子学到了东西。
  “我儿子刚开始来的时候特别淘气,不会好好站着,不会好好说话,而且又挑食。”陈女士有两个孩子,大女儿现在读小学3年级,学习成绩优秀,小儿子小新今年8月份就6岁了。据陈女士说,小新在6岁之前,一句英文都不会。望子成龙的陈女士很希望儿子也和女儿一样优秀。但是事与愿违,不管怎么教育,儿子就像得了“多动症”一样,干什么都不踏实。
  去年9月,陈女士决定不让儿子再读幼儿园大班。通过朋友推荐,到这所培训学校给儿子报了“幼小衔接班”。将近一年的学前磨练,让小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已经可以拼不少英文单词了,他对数学很痴迷,每天做完题都觉得不够做的。现在数学程度已经接近小学二年级的水平了。这让他姐姐很嫉妒,姐姐觉得她有些三年级学的东西弟弟现在就已经会了。”陈女士非常骄傲地说。不仅如此,儿子现在知道自己洗碗,叠被子并且一点都不挑食了。这种变化让陈女士后悔当初没让女儿也来上个“幼小衔接班”。
  “你们有延续班吗?可以直接升小学吗?”陈女士上周询问了学校招生负责人,但老师表示目前还没有开设这种延续班,陈女士一脸遗憾:“上到这个程度,真的想让孩子在这个班上接着读下去。”
  陈女士告诉记者,让儿子上幼小班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过渡”,而是觉得,现在的小学就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教学。“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台阶并不那么大,没必要再过渡了,我对这个班感兴趣是我看重了它们比较新颖和可能会受孩子喜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比较适中,不是幼儿园那种特别轻松没有压力的,也不是小学那种过于严肃的。让孩子真正地在玩中学了。”陈女士说。“但是事实上小学不会这么教,所以家长很无奈。”陈女士表示,初期教育确实对孩子很重要,孩子的初期培养上面也不该有倾向性。事实上,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强。引导孩子学数学,他们就都对数学感兴趣,爱学数学。如果引导他们学英语,他们可能也对英语感兴趣。妈妈的一番话得到儿子的赞同,6岁的小新放学后拿着自己的作业本不停地问老师“还有没有数学题让我做啊?”
  妮妮是小新的同班同学,也是去年9月就在幼小班上课了。尽管妮妮是个女孩,但性格很倔,很有自己的主意。“来这以后,性格好多了,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了。”妮妮的父亲刘先生常年不在国内,这次休假回来发现妮妮变化很大。“这可能要得益于这个幼小班。”刘先生告诉记者,国外对小孩子的教育大多是这种形式的,没什么压力,就是在玩,但是在玩的时候有人引导,在玩当中让孩子们懂得道理。教学理念很关键,老师是执行者,能把好的理念有效恰当地执行,对孩子的帮助很大。
  “这种班值得上,而且应该向普通国民教育序列靠拢。小学和幼儿园,应该参照最新的教育方式去改变自己的办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做到真正对孩子有利。”刘先生说。
  妮妮的班主任认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不像幼儿园时什么都听不懂,但又不像小学生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只要是很快乐地学,孩子都会很高兴地接受。“每天放学后,都会有很多孩子要在班上和小同伴‘腻’上好久才肯回家。有的孩子还很恋恋不舍地回头和老师挥手道别。大部分孩子都是很喜欢上学的。”这名班主任说。
  但也有一些家长持不同意见,一位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表示:“我并不同意让孩子来上这个班,但是我爱人非常坚持。这些所谓的新型课程,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不知道到底对孩子好是不好,也许最近的两三年、三四年觉得孩子有长进爱学习,但是,谁知道这样提前透支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有好处还是坏处呢?其实我们的孩子都是他们的试验品,作为家长,我不能放心。”还有家长认为,现在各种各样的这班那班比比皆是,也许对孩子确实有好处,但是同时学费也高得出奇,作为家长,不得不考虑这样是否值得。
  教育专家反对“学前班”
  记者就此对一些小学和幼儿园负责人进行咨询,得到的答案是:孩子上学前班,弊大于利。某小学校长曾表示,小学并不提倡孩子入学前上学前班。首先,很多学前班的教学质量并不过关。曾发现有的孩子在学前班学习了拼音,但发音不标准,上小学后老师再纠正很困难。其次,上学前班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不少孩子在上完学前班之后,觉得自己“学会了”,当一年级再讲同一内容时,学生就不再仔细听讲,而学前班非系统的学习实际并不能让孩子真正达标。
  而幼儿园的教师也认为,孩子最好不要盲目上“学前班”。她们说,几年前市教委就叫停了小学开办的学前班,现在的学前班很多都是挂靠在少年宫或者少年之家。学前班的老师一般是外聘的小学退休教师,因为学前班并没有正式的教材,所以很多老师就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压缩之后教给孩子,而这种做法必然影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上学前班有助于提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种观点得到了李园长的否定。李园长提醒家长,孩子的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五六岁的孩子是应该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思维方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应该在“玩中学”,而不是像小学生一样规规矩矩坐在课堂里。违背孩子年龄规律,强制孩子要“坐得住”,很可能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得不偿失。李园长认为,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精力过盛,可以让孩子进行广泛的涉猎,而不应该是“为学习而学习”,让他们过早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 

蔚妈

上大学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经验值
54931  
爱心活力豆
22  
宝宝生日
2011-05-31 
地区:
街道:

Medal No.5

孩子越来越辛苦了!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8571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小寨路街道
回复 honeytrry 的帖子

是啊,也不知道到底是谁造就了现在的这种情况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幼小衔接班”正悄然流行 家长赞成专家反对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