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14
- 注册时间
- 2007-10-5
- 帖子
- 5778
- 积分
- 32632
    
- 经验值
- 32632
- 爱心活力豆
- 15
- 宝宝生日
- null
- 地区:
- 街道:
|
蟹,自古就有“四味”之说。“大腿肉”,肉质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等营养素,营养丰富。螃蟹虽然味美好吃,但有些人食用螃蟹后,会发生[url=http://zzk.39.net/zz/fubu/5051b.html]腹痛[/url][url=http://zzk.39.net/zz/fubu/504f6.html]腹泻[/url]、恶心呕吐等症状。 螃蟹虽然味美,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是有些人食用螃蟹后会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注意卫生而引起食物中毒。' N) F/ T% R V$ h' b9 o3 f c
因此,吃蟹时应当注意下列七个不宜: V4 c8 b( K: y2 w. Y8 f2 H% T
1、不宜食用生蟹
) D) d0 ]* m. Q* K 螃蟹一般以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因而蟹的体表、鳃及胃肠道中布满了各类细菌和污泥。螃蟹往往带有肺吸虫的囊拗和副溶血性弧菌,如不高温消毒,肺吸虫进入人体后可造成肺脏损伤。如果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体会发生感染性中毒,表现出肠道发炎、水肿及充血等症状。因此,食蟹要蒸熟煮透,一般开锅后再加热30分钟以上才能起到消毒作用。" i" g5 e- q/ P4 K
2、不食久存熟蟹0 j- Z3 T9 Q6 j: a G. J4 g4 Q
存放的熟螃蟹极易被细菌侵入而污染,因此,螃蟹宜现烧现吃,不要存放。万一吃不完,剩下的一定要保存在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最好是冰箱中),吃时必须回锅再煮熟蒸透。6 ~0 h' m. f( \0 {
3、不宜乱嚼一气
8 M1 ~% L+ J5 ^2 N 吃蟹时应当注意四清除。一要清除蟹胃。蟹胃俗称蟹尿包,在背壳前缘中央似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污沙;二要消除蟹肠,即由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三要清除蟹心,蟹心俗称六角板;四要清除蟹腮,即长在蟹腹部如眉毛状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俗称蟹眉毛。这些部位既脏又无食用价值,切勿乱嚼一气,以免引起食物中毒。, h9 }* H$ |$ L0 l1 d+ o
4、不宜食之太多/ ]7 J- G' _1 Q7 L4 W4 \/ K
即便嘴馋也要忍着:因为蟹肉性寒,不宜多食。脾胃虚寒者尤应引起注意,以免腹痛腹泻。因食蟹而引起的腹痛腹泻,可用性温的中药紫苏15克,配生姜5~6片,加水煎服。* k' k2 p, [2 [2 k
5、不与茶水同食
, @6 v6 o$ h/ l- P7 i8 z! ~% [ 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因为开水会冲淡胃酸,茶会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均不利于消化吸收,还可能引起腹痛、腹泻。
B# Z3 }; A3 m# D 6、不宜与柿同食% C5 E6 L7 e0 U) D! N# L
应当注意:切忌螃蟹与柿子混吃。因为柿子中的鞣酸等成分会使螃蟹中的肉蛋白凝固,凝固的物质长时间地停留在肠道内,会发酵腐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反应。: y q! A/ v& S2 D
7、病人不宜食用 u+ R0 f) l/ ?& h, G {+ O0 O7 Q2 g c; n
美味螃蟹非人人皆宜。螃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几倍,核黄素、钙、磷、铁和维生素A的含量也较高。不过,鲜美的螃蟹并非人人皆宜。因为螃蟹性寒,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较高胆固醇,对于以下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应禁食或少食。比如:; n$ s! a; M2 G* O& c
患有伤风、发热、胃痛以及腹泻的病人若是吃了螃蟹,会使病情加剧。& A4 g1 ?. ]1 f+ f4 k4 E
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url=http://jck.39.net/jiancha/huaxue/bian/4e7b1.html]结石[/url]症、肝炎活动期的病人,最好不吃螃蟹,以免使病情加重。
2 Y, G$ |* B! {9 j @- P2 s8 b3 r8 t' e 蟹黄中胆固醇含量高,患有冠心病、[url=http://zzk.39.net/zz/xiongbu/500cf.html]高血压[/url]、动脉硬化、高血脂的人应少吃或不吃蟹黄,否则会加重病情。- \+ g8 c9 a) \) v
体质过敏的人,若是吃了螃蟹后,就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而起风疹块。- u' U# Z7 Q& k: I: X5 \" L3 F
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或不吃螃蟹,因为食后容易引起腹痛和腹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用紫苏15克,生姜5片煎服,以止痛、止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