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909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6

经验值
368305  
爱心活力豆
92  
宝宝生日
null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曲江街道

Medal No.5 Medal No.11 乐游女王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3:4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有爱的孩子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乐。如果宝宝连亲爱的父母也不知道关爱,对父母任何付出都不知回报的话,将来的人生将会孤独而寂寞。尽早纠正宝宝的坏习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6 e4 \$ T- ^$ w) f1 N0 v

4 b" w( a' i; X- Z0 k$ \
现在的宝宝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很容易溺爱,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毫无保留地付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长期以往,宝宝就会认为家长的付出和对自己的千依百顺是应该的,不但不知道感谢,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时就大吵大闹,更有甚者撕扯家长的头发和身体。这种极度不亮的破坏性行为不但让父母伤心,还会让给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蒙上阴影,埋下骄横跋扈、自私自利的种子。
: X8 u+ A$ L& b# d
5 G4 U: D1 w5 c6 b2 c' u% N. W/ f2 m在后悔莫及之前,家长们必须统一战线,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宝宝的不良行为习惯,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5 U) T% D8 ^$ e3 [% _& c! r" b6 S5 w) p1 O& V% Q
第一,不要对孩子付出太多,干预太多,不要为孩子打理一切事务。
5 z) r! p( _+ I8 z* N
7 p9 t* I& Z  B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过多,那么孩子就会渐渐习惯父母的包办代替,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难再感谢父母对他们所做的一切了。/ i( j) j* N/ z2 |. b
( A$ h2 ~# `# _8 T4 I( w
第二,不要让孩子吃独食 从小让孩子吃独食,会让他觉得他吃好东西、拥有好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如果孩子习惯了被给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个不懂得关爱别人、关爱父母的人将来很难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 e; r7 }! ]* d3 q( T

第三,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7 V  @% @$ g( Y( |+ W# i2 }1 `# ^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应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坚决拒绝,并且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合理,给孩子一些经受挫折的机会。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给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给他月亮,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争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当孩子通过一些努力获得所需的时候,他才会知道在父母的爱和保护下是幸福的。同时,父母也不要预先对孩子承诺太多。有些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总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时间长了,孩子会觉得这一切来得都很容易,甚至认为他本来就应该拥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l* y8 e3 b4 t! C0 ?  Q" m$ b
第四,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
2 d: A# o" u0 H8 h: W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们却爱给孩子一张笑脸,给孩子一些超脱的环境,怕艰难的现实生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其实,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就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
. p2 Q! q# v( G+ r6 {* b; f
0 }4 i' P5 b" h第五,父母要为孩子做出榜样。7 P' W& a! b6 [; T1 @  m+ i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 p  t  z; Y, ^. o3 j( t6 F9 T+ Z3 J- K% [0 \, y
第六,给孩子回报的空间。0 l9 h+ o9 c) Y: b" a) h; N$ i
当宝宝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6 I1 ?  n% g) F$ ~% v; [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