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50
- 精华
- 33
- 注册时间
- 2009-3-26
- 帖子
- 29942
- 积分
- 368305

- 经验值
- 368305
- 爱心活力豆
- 92
- 宝宝生日
- null
- 地区:
- 雁塔区
- 街道:
- 曲江街道
|
在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扼杀,站在原创的观点上,“教”反而是一种危险的事。专家指出“知识”可以教,但“创造”不能教,创造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创造是一种天生的才情,幼儿从一岁开始就能涂鸦了,此时他需要的不是“教”,而是可供自由发挥才情与想像的宽广空间,亲自去体验。8 s. m3 Z- @; H/ F+ {
色彩与美感需要培养
8 I) E+ I! i2 H- ?( \3 \" E
- ?* E: d% P' W! a& ~1 N; {. r 同时专家也提醒,艺术虽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与色彩认知则是需要教导与不断练习的。要培育美感及对色彩认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 P# x8 t& ~) E$ X. K9 ]4 F; S9 t: l' }" m
成人总以为从婴儿房到幼儿园,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种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幼儿注意,其实,每天浸泡在这样一个混色染缸中,却会造成孩子对色调的无感与错感。专家指出,不少幼儿的画,线条描绘力很强,但色彩却多而杂,显示出对色彩的感应度极有待开发与练习,要知道色彩智能并不一定随着年龄增进,而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培养。
3 S: I w' O' _- t( q8 P, \' P: H9 x. w
孩子是创意大师
. B/ ]3 \* r* K" Q) a8 n I8 N) q/ |3 M: R0 \1 y4 Y
孩子刚开始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本世界的伟大画家如毕加索、米罗等人,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艺术突破,及建立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灵感,以开拓全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4 ~& @2 N5 D% D2 b! O' g, Q1 p, M( t4 N& r2 U3 G! P1 t+ T
幼儿的纯净还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视觉惯性的束缚,以守全直觉式的观察画出“心像”,是他们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许多甚至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 T. H& ]. y6 v, g' V0 V
# N0 ^. y0 s$ {' p8 C( A, U& Y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片想像活土若未经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d5 i- k5 N9 d! m" f
% o$ C: Y4 b( u8 d9 a p' @4 K
孩子有“画不像”的自由3 ^0 H; P; V. T9 G- B; A
) C {0 _7 {4 S- H7 E$ E 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满足幼儿涂鸦的欲望与本能,让他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借由不同体裁的创作与形、色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 K. Y' V: _/ _) S8 V a5 S# m/ @- K s! M, d/ N! K( q4 J
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孩子珍贵的原创性,在升学主义下成长的父母与教师,太过份于成果导向,并对技巧性过度需求,只求画得“像”,却忽略了最珍贵的“原创性”。
: [9 P4 n. S8 ?5 q
' G* S1 Y/ T7 i! _5 \ 父母与老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导”,虽然幼儿没有开发的视觉对周遭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在的吸收心智;透过绘画,养成观察与联想。创造力不能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成人应该珍惜幼儿的原创自由,打破“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迷思,还给孩子自由涂鸦的创作自由。
! O3 u' I! Q% k: T* m6 ]
. _$ G/ t' i$ v! ?- q 大人插手孩子缩手
( T4 [, h9 \3 A ~! O) o) e! L/ u- D5 v+ M. I! W5 t/ l
成人的干涉与过度的成果导向,是扼杀创意的元凶!让孩子尽情自由地涂鸦吧!这是生命初期一种奇妙的天赋本能,就如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5 m+ K g" I$ {" P$ M1 \; G0 ^$ h
( K& B; `; v+ Z1 N- v: T9 `
这是原本深藏的潜能,父母或老师应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本能,从涂鸦期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一旦年纪渐增,逐渐受社会种种所制约后,这个丰沛的创造力,将逐渐丧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z1 G/ }2 p/ D& _
* I: |2 V8 C& C8 A5 v- q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幼儿的自由意志在涂鸦中获得抒发,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个人独特性的逐渐形成。# g$ @# V* G9 ^3 ~
4 a& e7 l; I$ V/ {& B$ \ 但是涂鸦时专注且伴随创作快感的孩子,却老是被父母所干扰。看到满纸错乱无章的线条,便以为孩子不会画,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艺班,其实从两岁起的“错乱涂鸦”到四岁的“命名涂鸦”这段时期,所画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开始插手指导,这个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2 V C' s! E# u/ g
7 _8 N6 z, C' f. R8 Z: }! Q 当孩子说“我不会画”,大人开始“示范教学”,孩子便从此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请了解到这是一段自然必经的过程,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来,过早介入与干预,就是提早剥夺孩子体验天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开始会逐渐画得像,但却可能逐渐失去可贵的原创性。
/ |6 I# `1 D2 z5 K& g# N8 `$ u
' s9 |1 {- M3 n/ L% [ 看看许多成人眼中所谓“画得好”的作品,却充满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导的轨迹,大人的无知却错杀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 P, K) L, u3 A3 L* _+ q, }; u( N) q+ m1 N
“错乱涂鸦”和“命名涂鸦”. M4 X! n0 [5 ]
" P" \! j* y* l; c
1、错乱涂鸦. u% w, Z o, v/ s5 R. J' [6 v! v
* K1 p# R1 }0 A7 m" f 由于动作协调性不够,画在纸上的画是一些凌乱的线条,有时还会将线条画出纸外。
/ v1 i; H1 b; V e* }6 F; b9 n5 v( p9 n) o
2、命名涂鸦
: X2 c) G3 v- `4 x- b5 B. I) _) a P7 p, g, e' p% C$ h
到了此阶段,幼儿虽尚未能画出具体形象,但已经能借由图画表达一些意念,一面画一面喃喃自语,画完了,还会帮这幅画命名。7 W" `* e% O: x5 s+ T7 U
! `( f" I% k9 {# q) v% }* H! ]
我有“画”要说; R) X/ |1 q$ N" b4 L
3 F. T9 \# |! T) ]( t$ f2 \1 m, m; t% z1 M 画作是幼儿无声的语言,当幼儿还无法以明确的语言表达他心中想说的或是某种委屈时,借由不同的线条与色彩,以绘画代替口语“说”出来。此外,有自闭症等精神偏差的孩子,也可从其中找寻病因,作为诊治线索,并以绘画作为治疗的手段之一,疏导郁结的情绪,协助病童恢复和外界的沟通,即所谓的“绘画治疗”。3 b% T& q, g) T$ k
+ n+ S/ A) N4 C1 } 若孩子因画出心中想说的,而受到成人指责,以后不会再画“真画”,只画“大人想看的”,不但关闭了与成人沟通的管道,情绪纾缓的出口也少了一个。那么可以从画中读出孩子想说什么吗?专家认为,会教画不一定懂得儿童心理,同时专家建议,若孩子只是画一些恐怖血腥的画,并无出现明显的偏差行为,父母毋须妄自揣测或过度紧张,他可能只是暴力卡通看多了。' C, [3 e& f: o& m7 o
+ G7 k8 V7 |! |3 N 不要急着作道德教育,要先寻找问题的核心。必要时可寻求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协助,从幼儿绘画形色中的组合与象征,分析幼儿的心理状况与投射,借以诊断幼儿的问题并寻求矫治方式。
9 H- [0 X# f5 m# p6 n( _) s7 F" N. l2 J" b
艺术鉴赏前先作功课
* d I; Z- m3 ?# B; k2 l+ s
9 F; I B9 r2 |+ L, t 美术教育不一定要从画画开始,把握名画鉴赏的机会,也是让孩子参与接触艺术的另一种好方法。但艺术鉴赏并非只是单纯的“看”,可以结合故事、戏剧与舞蹈,拉近孩子与画的距离。/ y6 x7 b) B$ w6 T; H# n
! f( j/ [3 M' \' Z; p 如利用故事解说让孩子了解画家背景,利用戏剧方式让孩子扮演画中角色,或是舞动出来,接着在实际欣赏画作之后,让孩子画出他的感想或是改写名画,从事前暖身,到亲眼鉴赏到实际动手画,才是完整的鉴赏活动,对孩子才能发挥功效。6 }: h& W5 q6 u- c
' G# B; J' l. V0 G3 r 进入美术馆之前,应有相当的暖身动作。只在画室作画,眼界与格局都会日逐狭窄,因此艺术鉴赏已成为欧美美术教育的重点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完整的艺术观。
2 |% C, N; e' S0 B" |0 S$ P
$ c. l2 _+ g: K2 P “如何欣赏艺术”也是一种艺术。若未先作好暖身功课,只是一窝蜂地跟着大批人潮凑热闹,孩子看不懂,产生不耐烦,也影响大人的心情,再加上展览会场的嘈杂与空气流通不良,及许多不守规矩人士的“错误示范”,只怕孩子学会的是一堆坏习惯,或是想到艺术就头痛,反而成了一个不好的开始。
! k( ^, Q- k7 D- ]) b6 N) \# E3 b- V
父母施教锦囊
* R# k+ j0 D) b" R F5 L, l) t- R; [( V( M9 t/ U
·艺术不能教,但美感与色彩认知需要调教与培养。
) N4 E' i- w+ I, r) ?! V2 A* I: `. H* V
·尊重孩子的涂鸦自由,画得“像”,并不表示画得“好”。6 {# |- Y4 m j a2 z4 W
' i Z! {( c* E+ q6 `' L ·用“引导”代替“示范”教法,以免扼杀孩子的原创活力。
% U w' L n( \
8 U/ _$ U( g9 u. h; W8 Z ·由画中读孩子的心事,必要时可寻求专家协助。
* f2 `7 L) {0 t# |! C8 u4 R1 B1 b
·上美术馆前先作“暖身动作”,一窝蜂地赶凑热闹对孩子并无好处。: V- z. y6 z5 _7 l1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