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50 | 浏览: 337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8-22 18:1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作为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虽然真正学到的知识不多,但我觉得自己的基本观点还是比较正确的。看到很多关于育儿的网上言论错误百出,这样教育势必南辕北辙。因此,我想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很不成熟,就当是一家之言。还请即将是,已经是或正在是人父人母的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有一些概念需要了解。毋庸置疑,心理学对于教育子女肯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民众对于心理学的误解非常深。拿本人经历来说,本人多次被问询是否能看穿人的想法(你们当我是特异功能啊!)。心理学有很多分支,比如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其中有一些面向理论(如普通心理学),一些面向应用(如心理咨询)。对于育儿来讲,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发展心理学(含教育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也有较多涉及。


       既然知道了要关注发展心理学,我们就希望能从中学到有益于教育孩子的知识。现代心理学认同遗传与后天的双因素论。通俗的来说,一个孩子成不成才即要看先天遗传条件(爸妈给的,想改也改不了,会影响到生理情况、智商等),也要看后天教育培养(既有父母的作用,也有老师的作用,更有社会的作用)。


       拿大家很关注的智商来说,遗传条件是基础,孩子智商发展的基础取决于父母。一个智商高的孩子其充分条件在于父母智商高。但是,智商并不是生来就决定的,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孩子出生后,智商一直在不断发展。发展程度直接取决于教育水平及后天社会影响。这一过程大约在个体青年后期基本稳定。这就牵扯到我想说明的常见的第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孩子聪明的不得了。每次在地铁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夸自己五六岁的孩子这也会那也会。我不鄙视这种做法,因为小孩子需要鼓励与认可。但重要的是,家长心里应该有谱,这幺小的孩子智力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真的把他当个神童,难保以后不是方仲永。(拿亲身经历来讲,我小学初中天天被人夸的小孩不乏其人,到最后却有很多连大学也没念)。我想借此说明的是,不要太看重小孩子的智商问题,都是会发展的,人应该看得长远一些。我小学就是个中等生(爸妈还骗我是中上等,真的很感谢他们这么多年的付出),从来没拿过奖状(一次也没有,相比现在一些家长,孩子拿个奖状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但我现在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毕业于211工程大学。所以,我觉得,父母的心态很重要,父母是个豁达的人,我相信他们的孩子一定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和他人起争执。智商就不该被看得太重。


       下面谈另一个误区,觉得小孩品德有问题(自己的或他人的)。经常能看见一些大人抱怨这个小孩怎么这么自私,那个小孩怎么那么喜欢欺负别的小孩……大人就是这么轻易地给小孩子贴上了标签。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他们的说法都武断了。孩子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给他上颜色的正是父母、老师和这个社会。品德也一样。任何一个小孩都是没有过错的。他们的人格是在不断社会化中形成的。你总是恐吓他,他长大必然怯懦;你总是惯着他,他长大必然无法无天(参照李双江家的活宝);你总是用暴力,他长大必然只知道用暴力……只有你给他爱,他才会懂得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才会充满人性。孩子应该得到的是错误的机会,如果孩子都不能去尝试,那这个社会的僵化可以想见到怎样可怕的程度了(扯远了)。人格大约在成年后定型,而且人格一旦形成,伴随终生,极难改变。所以父母应该做的,正是在人格定型前给孩子积极与正面力量。让孩子能有健康的人格。小孩子的品格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他没有明辨是非的标准,他们需要大人的指引。


      先写这么多吧,待续。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顶起来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915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9-06-07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等着你写,目前写的我都赞同

期待与你交流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915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9-06-07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既然你说人格一旦形成就决定终生,那么人格会在什么时候时候形成,有什么标志吗?因为我知道还在发展就有动力教育,要是都改变不了了,我就有他去吧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915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09-06-07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你说要让孩子有犯错的机会,我赞同。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该如何纠正,推而广之,如何让孩子明白我们和他讲的道理?说教是一种,打可以吗?

Rank: 1

经验值
3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街道:
我想知道  您对孩子成长阶段成型的不好的习惯或是行为,怎么从心理学上慢慢的于孩子沟通加以纠正!

Rank: 1

经验值
2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街道:
回复 果然1990 的帖子
我想知道  您对孩子成长阶段成型的不好的习惯或是行为,怎么从心理学上慢慢的于孩子沟通加以纠正 ...

同感、求解!

Rank: 8Rank: 8

经验值
6047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雁塔区
街道:
好帖帮顶!遗传和后天教育塑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句俗语概括一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

Rank: 1

经验值
6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街道:
回复 准爹上任 的帖子
       作为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虽然真正学到的知识不多,但我觉得自己的基本观点还 ...

教孩子还是顺其自然吧,说这样说那样的多的装不下头脑都复杂化了!!

Rank: 9Rank: 9Rank: 9

经验值
10041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2012-01-25 
地区:
高新区
街道:
等待续集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回复 大怪物爸爸 的帖子

额……确实很散,不过我主要就是闲下来分享一些,搞得太正式反而失去了我的本意,您多包涵,找关键的看就可以了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回复 大怪物爸爸 的帖子

人格的形成大约在成年阶段稳定,即大学前后几年,其实就是一个可塑性的问题。小孩因为可塑性很好所以很好调整其秉性。而青年以后这就不好改变了。人格发展不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人际交往。极端的情况就是人格障碍,出现在很严酷的家庭教育下。比如常年体罚孩子,孩子最后很可能形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回复 大怪物爸爸 的帖子

孩子成长是一个多方面的交互过程,父母是一部分,老师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有孩子接触的人,我们把这些叫做社会支持。对于教育,顺其自然最好。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回复 大怪物爸爸 的帖子

攻击性行为至今还没定论。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是本性,有些人认为是后天学习。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孩子的反馈可以较好的控制孩子行为。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正强化通俗来讲是指给以奖励来使其行为重复出现,比如孩子打扫卫生就给他一根冰棍,他下次为了冰棍还会去打扫。负强化指撤销一个施加孩子身上的压力使其行为重复出现,比如孩子不想去补习班,你就和他规定你考80分就不让你去,这样他就会去好好学习,为了得到80分不用去补习。正惩罚说得通俗就是打孩子。负惩罚指的是撤销一个奖励来减少孩子某行为频率,类似于上班迟到扣工资。这里面,正惩罚是最不好的,虽然立竿见影,但是对于长期发展很不利,孩子会学会暴力办事,或者另一个极端是变得懦弱。如果要惩罚,尽量用负惩罚。举个例子,他有攻击行为,这周都不给他买冰棍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回复 大怪物爸爸 的帖子

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个体,像是结交一个新朋友一样和他打交道。想一想,你会不会无缘无故给自己朋友同事买东西?会不会无缘无故打自己朋友同事?这样位置就摆正了。你不该限制他,他也不能无法无天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回复 果然1990 的帖子

额……这个问题太宽泛了。可以用到的理论很多。表层可以用行为主义,具体方法我在回复里写到了。深层需要的是理念的灌输。小孩子还是很会学习的。大人的表现他们都看在眼里。要以身作则。我还是不太清楚您所说的不好的习惯是什么。这种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小孩子喜欢在人多时候胡闹乱搞,那就是说明他想吸引别人注意力,这样的话,对他冷漠就可以了,一会他就会老实(比如他想买玩具,打滚什么的)

Rank: 6Rank: 6Rank: 6

经验值
1115  
爱心活力豆
0  
宝宝生日
 
地区:
建国门外街道
街道:

       好,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继续,接下来谈一下依恋关系。

       依恋对于儿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查了一堆定义(原谅我对于定义实在不感冒,记这种东西实在困难),依恋的基本意思是幼儿和他的照顾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在幼儿与照料者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心理表征。

       它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健康形成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日后能否与他人形成合理正常关系,乃至亲密关系。说得简单些,直接关系孩子一生的幸福。

       艾斯沃斯的经典实验揭示了依恋的重要性。通过实验,他将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安全型是健康的形态,而其余两者都是不健康的。

       安全型依恋的婴幼儿在母亲在场时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婴幼儿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反抗型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同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

       这样看来,早期依恋关系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地反馈。现在父母们一个常见的问题在于对孩子的不热心。抚养孩子是一个长期耗费精力的过程,它需要的是长期的专注与投入。因为于理来讲,个体生存的一个很大目的是保持基因延续,所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与情来讲,孩子是人青年以后家庭幸福的来源,是至亲之人。

       在抚养过程中,如果婴儿的每次召唤,父母都能给予及时回应,那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在长大以后,也很容易和他人形成稳定的关系。而不及时的反馈会让孩子长期缺乏安全感,渐渐变得冷漠,即回避型依恋,或变得充满矛盾焦虑,即反抗型依恋。

       我们由此可知,当孩子很小时,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耐心与细心。只有夜晚一次次醒来,一次次的喂奶,一次次的换洗过后,才能明白“母爱”与“父爱”这两个词的重量。在这爱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更健康更富于人性。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原创!!!从心理学谈谈我对子女教育的误区及改进的看法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1547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11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