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2
- 注册时间
- 2013-9-30
- 帖子
- 7642
- 积分
- 53605
   
- 经验值
- 53605
- 爱心活力豆
- 0
- 宝宝生日
- 2009-09-30
- 地区:
- 户县
- 街道:
|
本帖最后由 红芒果妈妈 于 2014-6-7 11:58 编辑
; f( _1 ^. k" Z" l$ t! k6 @5 }1 {7 C9 i- e- j( j' Q
& E* X- O3 s- w( L W 核心提示:气候转凉,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食用栗子进补尤为适宜。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 霜降后,气候转凉,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食用栗子进补尤为适宜。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特别适用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肾虚所致的腰酸膝软、肢体不遂、小便频数者食用。0 K( M% s: @. F% |0 o0 a l5 w3 v
1 `1 u( B2 Z# Y% W' @
0 U, n) H& N( J9 F) O 霜降过后吃栗子 补肾益气少生病( J$ P) b/ G3 A/ j- H, u' ~
从中医角度来说,栗子性温,味甘平;入脾、胃、肾经,具有补肾强筋的功效,适用于因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或者中老年人腿脚无力、小便频多者。另外,生食板栗也有止血的功效,可治吐血、衄血、便血等常见出血症。
9 b$ Q% }5 I7 i1 {0 q4 k 栗子可炒可煮,吃法繁多。栗子除了香甜美味,还有和胃健脾的功效。现代人饮食往往过于精细,或小儿偏食等问题并不少见,栗子对于由此造成的脾虚证,有增加食欲,收涩泻泄,调理肠胃的作用。
& V1 i R1 J0 c/ C7 G 但需要注意的是,栗子较甜,糖尿病患者忌食。而且栗子吃多了会滞腻和引起消化不良,因而婴幼儿、脾胃虚弱、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人群最好少吃。6 j* k7 S* S1 z& R' D2 A
5 x" @1 q1 C4 q" Y 细数栗子的营养
. m+ O9 R/ f5 L% C6 } 栗子味美,深秋时节栗子大量上市,街头巷尾飘出的糖炒栗子香味,更是勾起人们对它的香甜软糯的记忆。
% ?1 O% m4 u6 H) G- Z; l3 c5 k! T6 {- J4 `1 r6 a* A
栗子含有丰富的营养,每100克含蛋白质5.7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40~45克,淀粉25克。生栗子维生素的含量可高达40~60毫克,熟栗子维生素的含量约25毫克。
6 S8 l$ ~3 U; k% J- L& d& {1 M& M! u( r8 f1 X2 _* i: o! p: L2 |
栗子另含有钙、磷、铁、钾等无机盐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多种成分。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较多的热量,在秋冬季节更有利于机体抵御寒冷。
$ c# p$ o$ i3 V' X: u, [
* i+ m' S/ e; C4 c5 K6 E 栗子的养生功效:
/ D u( I: s, Q( ]& t. F( Z9 s+ F6 Z& i1 P8 X
1、栗子中所含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矿物质,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
. ?/ Y8 R7 [3 _; h
( U' G1 X, a% ~! F4 M7 U 2、栗子含有核黄素,常吃栗子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有益;! ~+ C. I# A8 P' u J
' J" z* g6 {8 w# h! r: ~6 B+ w 3、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干果品种,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 H- X+ |9 e' T ]( t o
$ N) t" I. ?1 ?! H& Y" { 4、栗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乏力等,延缓人体衰老,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
5 `) E4 ~1 e4 f6 [
; ^# E- c& G9 `/ F: o) \ 栗子怎么吃最健康?
/ l8 T) s3 B$ w# n$ O& u" v- I 栗子的吃法多种多样,既可鲜食、煮食、糖炒、菜用,又可加工成各种食品。南方以栗做菜,为宴席佳肴,板栗乌骨鸡、板栗红焖羊肉、栗子炒鸡块、栗子炖猪蹄等家喻户晓。
; C: Q% m8 f* ^7 |2 `
' p$ e8 X& t, R, Y( @0 V! x 北方糖炒栗子,糯、香、甜,味美可口。把栗肉碾细,与糯米一起煮粥,清香味鲜,同时也是上等的药膳。栗子与粳米一起健运脾胃,增进食欲,又能补肾强筋骨。4 N$ U e$ W/ ]9 K: R: d9 ~
: q+ r: R- Z: {
/ Q7 h- I- O) y* d7 k* d
" H$ T. K& P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