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妮花阅读馆 于 2015-10-23 10:07 编辑
1 k' C$ t- a- x: s$ C7 ]
2 W E, @8 d; i& T% \5 H【安妮鲜花】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2)---磨耳朵要不要抠单词(上)
) a6 Z# w- m, r. m7 ~1 S( R* k图文/安妮鲜花 : K% D; [0 {! ^8 Y+ Z$ s( p
磨英文耳朵的关键不在于听懂每一个单词,而在于熟悉英语的韵律节奏,培养语感。中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听各种中文儿歌童谣,英语国家的孩子也是如此训练语感的。 我们的英语启蒙完全应该走同样的路。首先得让孩子大脑中储存足够多的语音信号,他们才能区分各种信号的不同,所谓的辨音能力就是这样形成的。
1 i# h- N. x% g+ { * v8 q8 ^8 |- _' H" V5 d8 E
7 e( l. x4 P5 S2 q, p0 R
是不是要把每个单词都抠出来
' q+ i2 Q9 F/ l% H& ]' x" i$ U6 A5 V: A" S' y
英语语音是重要的,但是是不是在听的时候要把每一个单词都抠出来?对于小孩子,一长句话、一大段文字,大人听着都混沌不清,孩子能听懂吗?这样的听是不是无效输入呢?这是我最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 w; C- {% L5 C4 O: R7 g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用中文来对照着思考一下就可以。想想孩子在会说话之前,他们的听力积累从哪里来?是不是需要我们把他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转化成他能理解的话语?
! `! F: o4 b$ A+ p% D8 g 还是我们只管说,一遍一遍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是句子,而不是一个音、一个字?应该说,孩子在会说话之前,他们是储存了大量的声音信号在大脑中的。
3 ~2 f/ }# W Z l. f& V% W+ F 人的大脑如何处理这些语音信号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孩子听得多了,达到了一定程度,再结合具体的场景,就能够自己说出来。开始可能是模仿,但又不仅仅是模仿。他们是按句子输出的,而不是按单字输出的。 1 s3 A/ I! e+ ^% K( u0 C+ }
-
+ K S3 F2 t- {+ r5 ?1 {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在接触中文之初,也不知道每一个词的意思,我们成人并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英文也是一样。孩子们需要的是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而这种理解,都是放在情境中去实现的,和情境对应得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上来了。9 M: y% d* b$ [) w- C
而那些死抠单词的听力输入方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拿出单个的词都知道,但是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由于中间的省略、连读、弱读等等变化,由于缺乏整体理解能力,即使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也难以理解其完整的含义。
* g5 `5 B1 O' S4 ^6 P7 e1 u 从这一点上来说,一定强调听懂了多少个单词才算听懂,这种方式只能限制孩子的听力积累,尤其对孩子的韵律节奏训练不利。而韵律节奏训练是比单个词的发音更重要的语感训练。
- |; U7 W1 y4 _# j2 u! X4 ^2 ]1 G) v W# Y& _" q- Q
音频的好坏不看具体单词发音
: U" T9 Y( f4 U- X& u% G j
+ r/ R, T4 F" V2 A! r 最近,听了很多孩子的朗读音频,最突出的一个感受是:其实这些音频的好坏不在于具体单词的发音好不好,而在于音和音之间的衔接。# y1 s8 V) n; O. M7 v7 T; \, R
尤其是那些小词,如 it/is/and,和前后词之间的衔接中所体现出来的语感上的差别,另外还有意群的划分,怎样断句,怎样区分重音、弱读等等。2 L* y9 {2 h# ]- E; _5 c" j# M. M' N
外国孩子和中国的孩子一样,从小就听儿歌和各种押韵的童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人说,国外的孩子三四岁的时候语感就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中国孩子也是一样的。
& o' ^2 m! A; w5 P$ U1 m1 M
-
4 j& d; p; P7 \% k! E, ~$ P/ U
小宝以前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要唱教过的童谣,背教过的古诗。你要是拿出一句问他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基本上也不懂。但是,整体的朗朗上口就是一种语感的训练。
8 P/ s2 m% ]/ V& f3 w6 U 中国孩子学中文能这样做,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学英文也这样做,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孩子英语启蒙不从这些培养语感的儿歌、童谣开始呢?
! H3 y3 E$ A" C2 J, s/ B7 i0 p: F/ h 放下单词,听那些原汁原味的英语国家孩子在听的东西,这才是英语启蒙听力输入的关键,也是听力辨音能力的基础。
- X( P" N( C5 V b( E8 K1 K2 }: Z* _! v- `) R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 q) Q3 H- U/ B9 Y# ^3 v) W/ g
2 b/ I1 U6 k) \7 N9 J8 F7 v! h
/ Q" Y# o2 W) n; l+ J; |1 W 近年来,很多妈妈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也能读级别不低的书了。但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是:那些训练韵律节奏方面的读物没有读。 ?# I7 Q3 Y6 T- S6 Q
结果,当大家听到安妮的音频之后才发现,这是个慢工夫,语感不好,要读好很难。有些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朗读故事相对容易出成果,但是,朗读安妮一年级时学校给的那些小诗歌则完全找不到感觉。1 p# K0 s: T( e' L: F/ E- m
原因在哪里?也是因为输入的种类不同。孩子脑子里从来没有存储过的类型,直接让他输出,这是不可能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 f# f3 x5 A( ]' y, u 所以,想让孩子将来能输出什么,就要让孩子先有这些语音信号的积累。
; a+ w# c P+ N. G 更多孩子,一直按照中式英语的路子学习。结果就是,通过各种听力教材积累了很多的单词和句型,但是听力理解能力上不去,听不懂英语故事,原版书读不出来。6 b6 q+ u! a% [ R, l: g
/ y0 O- e d5 n: e% G( d4 W$ {7 q! t
这样下去,即使进行了专门的口语训练,也会因为听力理解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提升。
- i/ t j. Y# I8 h 语感的问题涉及到大脑的机理,我不是专家,不敢妄加解释。但是从安妮和小宝的情况看,他们从小就一直坚持听那些当时根本听不懂意思的儿歌甚至脱口秀,最后的结果就是,日积月累,他们很容易听得懂长句的歌词,并且还能够自主地模仿。
# n8 @+ L! i! R: ~+ T" u 也就是说,孩子即使没有理解快速的语音资料的中文意思,但是通过大量的听,他的辨音能力提高了,就能够把语音中的元素区分开来。# P# e9 r/ t- u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去找外教上课,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输出,有的孩子很久都没有办法输出。说到底,是英语泛听量的问题。
7 E6 o/ J7 r( m& ^" I
0 m- P* l2 I. |( m# U! O未完...待续.8 ]6 B. Q: T0 y3 h
. W0 W4 k) u8 a/ j+ E7 b8 ~! M( g) t
9 R0 T, y5 e' {/ |
, B. ^4 r( P1 ~ ]; q n* W
2 s& B9 S7 i8 F. M: \' v
+ V/ j$ M5 u3 t7 p
|